学术 | 新时代的追问:新闻舆论的创新之路在何方?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19-01-06    浏览量:547

摘要:本文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方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探索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体系与方法。作者结合理念探讨与案例分析指出,新闻战线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聚焦时代发展、反映人民心声、营造良好氛围。迈入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要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球传播体系、建设未来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观念和手段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新闻人才,努力提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新闻舆论,媒体融合,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2017年是伟大时代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不仅为党和国家设定了目标,也为新闻传播工作绘制了“蓝图”。在新闻传播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光辉,对于强化主流价值的引领力、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扩大主流宣传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新闻工作者认识中国、解读中国、报道中国的根本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正确导向,彰显新时代新成就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记录时代发展、聚焦辉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繁荣社会文化,成为行业管理者、媒体传播者、新闻教育者的新职责、新使命。  

第一,围绕重大题材,聚焦国家发展  

  2017年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也为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与创作积累了重要素材。这一年,针对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围绕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央媒体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主旋律报道。以《辉煌中国》为例,创作者改变传统思维,创新话语模式,借助多元传播平台,将《辉煌中国》融入百姓生活,将“为党加油,给党点赞”植入日常实践,实现了政治传播的软着陆。

△《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  

第二,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当下,如何通过贴切的语言、鲜活的镜头,记录人民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故事,反映中国人民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心声,是新闻战线的主要任务。以新华社的农历新年“第一推”《小账本连着大情怀》等优秀作品为代表,主流媒体把党和国家惠及民生的政策主张转化为故事化、可视化的新闻表达,将国际合作、国家战略等重大决策具象到平凡百姓的生活景象,构筑了一幅幅奋勇向上、立体多彩的中国景象。  

第三,激发真挚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在不同声音、多元观点的信息格局中,主流媒体要想掌握话语权、占有主动权,必须拿捏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强化导向、注重思想、传递情感,避免“刻板效应”,要以入耳、入脑、入心的新闻报道,提升正确舆论的引导效果,营造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局面。  

重视观念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新闻媒体,如何依托终端多样、渠道丰富、内容多元的融合传播体系,立足最有效的平台、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加快新闻生产的速度、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已经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第一,加强平台统筹,促进融合共通  

  长久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都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争论的焦点。经过几年磨合,实践证明,媒体发展不是“舍旧迎新”,而是“融合创新”,媒体之间已经从封闭竞争衍变成强强联合,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发展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湖北广电“长江云”平台为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尝试基于同一平台,各自汲取养分、生成不同产品、协力完成报道,真正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第二,融入前沿技术,丰富传播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置身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既要坚持传统,也要寻求突破,要拥抱新技术、善用新技术,通过拓展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手段、重组传播平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新闻信息,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塑造新时代主流媒体的新形象。 

第三,生产创新产品,活跃受传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场景化、社交化成为新闻传播的新特点,用户既可以从中接收信息,也可以借助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明个人态度,产生二次或多次传播。比如,北京市网信办、北京晚报、首都互联网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推出了“2017年首都两会”系列H5报道,将政务传播与微信社交有机结合,在微信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首都市民点击H5,即可纵观两会现场,了解政府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球传播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国际传播体系,彰显大国风范和担当、引领协同创新和发展,是当下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命题。  

第一,展现文化自信,塑造大国形象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的过程,以视听传播为例,凭借具有时代特色的视听语言,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是树立国家形象、体现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2017年,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登上央视国际频道,向国内外广泛传播。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砥砺奋进的这五年中,“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方面,该系列故事以故事为载体,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新实践,以及国家发展、民生民情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中国故事”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在“一带一路”重要倡议的大背景下,通过故事化叙事和细节化表达,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第三,建设多元平台,拓展外宣路径  

  平台建设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工程,是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的基本保障。在全球舞台上,中国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甚至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领域,已经显现出了“领跑”优势,逐渐形成了国内与国外呼应、线上与线下并举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培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在于人才优势。作为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本营”,相关新闻院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结合起来。

第一,坚守国家立场,打造新闻人才 

  新闻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发展、深耕传媒领域,培养当代青年的重要任务。当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新闻院校打造传媒领域后备人才的当务之急。

△新闻院校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二,放眼国际社会,培养国际人才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要培养国内人才,也要吸引国际学生深入中国、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更要在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将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推向世界,提供中国知识、共享中国经验,编织广泛、多元的国际友好网络,践行和谐共存、互鉴发展的外交精神。  

第三,顺应业界发展,着眼未来人才  

  要想赢得媒介竞争,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当下、面向未来,置身深化改革的中国浪潮、放眼国际发展的前沿趋势,延伸、优化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现出新时代的新特色。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其中,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未来,拥有“新闻+”能力的新闻人才才能在多平台、跨领域的传播语境下,适应新闻传播载体多元化、内容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新闻传播战线,无论管理者还是实践者,无论研究者还是教育者,都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基础和动力,将新闻传播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相结合,将媒体发展、人才培养等具体工作与满足当代中国的实际需求相呼应,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新闻传播体系,谱写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介绍

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赵希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师。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项目编号:2015MZD01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

本文原标题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坚守与路径创新》;刊载于《中国编辑》2017年第12期。征得作者同意后,标题有所改变。

(编辑:2019级广播电视学 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