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学院2025级本科及研究生新生报到活动暨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量:20


9月6日起,电视学院2025级新生陆续到校报到,标志着新学期校园生活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多个国家的新生们怀揣梦想汇聚于此,在学院精心组织下开启新征程。



▲ 2025级电视学院“小白杨”报到


报到现场,新生在师生志愿者引导下有序办理各项手续。学院开设的新生报到通道高效运转,志愿者以热情指引和温暖问候,帮助每位“小白杨”快速完成材料审核、校园卡领取等流程。


▲ 为新生服务的老师和志愿者们


为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学院文化,电视学院策划了系列迎新活动:精心准备的《迎新特刊》设置迎新专属头条拍摄区,由专业团队为新生记录成为传媒人的首个高光时刻;趣味互动游戏与文创礼品发放,将专业元素融入校园生活,激发新生对传媒领域的探索兴趣。


▲ “小白杨”的专属头条


▲ “小白杨”参与互动游戏


此外,“开学第一帧”环节让新生完成了第一张班级合照的拍摄,为大学生活写下协作共进的开篇。


▲ “开学第一帧”


随着新生报到工作顺利推进,电视学院2025级学子已全面融入校园。学院将以专业教育为根基,依托传媒特色资源,助力新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锤炼本领,为成为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传媒人才奠定基础。

2025年9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齐聚新知楼报告厅,共同迎来了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次课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蹲点访谈栏目《相对论》制片人、出镜记者、校友庄胜春担任主讲,电视学院郑石老师主持


▲ 郑石老师主持


这已是电视学院第九年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生启航的第一课,旨在将这一新闻理念深植于每位学子心中,贯穿于今后的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


▲ 庄胜春主讲“开学第一课”


庄胜春记者十余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亚广联大奖,并获总台首届“青年英才”称号等多项荣誉。本次课程中,他围绕“我遇到的‘灵魂之问’”,结合多年一线蹲点采访的实战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人文温度与专业厚度的精彩分享。

庄胜春首先回顾了过去三年来“开学第一课”所分享的主题,通过多个鲜活案例,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新闻实践中的核心地位。

他以“九三阅兵”的拍摄为例,讲述五年前在国庆阅兵时看到群众自发聚集、仰望飞机的场景,萌生了记录“民间观礼”的念头。团队通过社交平台搜集“民间视角”,深夜探访大望路、凌晨分头行动,最终在群众自发聚集的“民间观礼台”中,捕捉到了普通人真挚动人的观看瞬间。

从安定医院抑郁症少年的真实世界,到广州外贸人的拼搏身影;从中美贸易战的一线观察,到黑龙江兽医的日常坚守,再到重庆“背篓专线”里沾满泥土的生活故事……庄胜春借助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案例,生动诠释了一名记者应如何从百姓的痛点出发,与人民共情,寻找时代解法。


▲《胜春---log》


“央视新闻的?怎么跑到这儿来拍?”“你为什么来拍我?”“拍了之后要做什么?”

这些来自采访现场的“灵魂之问”,不仅频繁出现在记者工作中,更值得每一位新闻人深度思考。庄胜春指出,记者如何回应,直接反映栏目立场与温度,也定义着自身的职业身份。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庄胜春以《相对论》从热点访谈转向蹲点访谈的转型为例,说明这一变化正是源于与受访者一次次真实交流后的再思考。

他引用著名记者陈虻的话——“一个栏目的空间,在于社会需求和媒体短缺的结合点”,并进一步提出,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记者和栏目更应回归本质,关注真实的生活痛点,呈现真实生活,而非刻意制造话题。



▲ 同学们现场提问


在现场互动环节,庄胜春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面对“焦虑”这一话题,他鼓励大家珍惜微小的正反馈:“真实的人的回应,最有力量,它是一粒种子,终会发芽。”

谈及如何做好蹲点访谈,他从选题挖掘、采访技巧等层面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一线记者的工作方法与责任使命。回忆自己在传媒大学求学经历时,他勉励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踏实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 同学们认真听课


这堂“开学第一课”不仅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提供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与深入指导,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新闻工作价值与力量的认知,激发了对新闻专业的信念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