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8 日至 31 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本届数博会以 “数实相融,智赢未来” 为核心主题,涵盖展会、主论坛、专题论坛、产学研互动等多项丰富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作为出版学科共建单位之一,深度参与其中,不仅统筹 “出版学科共建高校联合展”,还成功主办 “数智赋能 共育英才 —— 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全方位展现学校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成果。
“出版学科共建高校联合展” 在数博会现场同步开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精心筹备,在展区重点展示了 “光明影院”“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红色文物青年说”“中国出版大讲堂” 等文化创新与知识服务领域项目,以及产教协同育人相关成果,同时呈现《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刊》期刊建设的最新进展与突破性突破,生动诠释了中传师生在推动出版业态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创新理念与技术实力。

图片 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展区学生合影图
8 月 28 日上午,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河南省委书记刘宁、河南省长王凯等领导参观联合展时,首先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展区。学院团队成员向领导们详细介绍了出版专业建设的最新进展,并现场展示了多项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得到领导们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图片 2:中传师生向考察领导讲解展区内容图
据悉,本次联合展在中宣部出版局、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由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举办,汇聚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 13 所高校的创新成果,是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启动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全面汇集国内一流出版学科共建高校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内容研创等领域的优秀成果。各高校展区特色鲜明: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展示了 “红楼薪传 出版追梦” 的学科创新成果,其于 2022 年 7 月成立,研究方向涵盖中国特色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依托中宣部出版学科共建精神,聚焦通文出版、古籍数智化等前沿方向,展现 “文化驱领,出版铸魂” 的办学宗旨;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以 “金陵文脉 出版夯筑” 为主题,呈现本硕博贯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作为全国首批院校共建出版学院之一,展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河南大学出版学院围绕 “中原盛景 书香传家”,梳理了从 1930 年代至今的学科发展历程;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以 “海河云起时 出版强国心” 为核心,展现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智库研究 + 实验室建设” 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四川大学出版学院立足 “文化厚基 数字浸入”,依托多学科优势推进 “人文 + 科技 + 产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暨南大学出版研究院聚焦 “创新行远 南国书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出版人才;中南大学出版研究院以 “中南之光 智能出版” 为特色,整合多学科资源发展智能出版相关研究领域;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系围绕 “书山出版 红色铸魂”,凸显全国首批且全省唯一出版专博和专硕学位点的优势;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秉持 “理工融通 出版争先” 理念,探索跨学科出版人才培养;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以 “文明刻印 出版传世” 为定位,作为全国唯一以出版印刷为特色的高校,展示了 60 余年的学科发展成果。

图片 4:高校展板合集图
联合展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展区吸引了众多业界专家、高校师生和观众驻足交流。由出版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全程参与展区讲解与互动演示,专业且生动地向参观者介绍学校出版学院的办学特色、科研成果及产教融合案例,充分展现了中传师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同学们专业细致的讲解和自信从容的表现,获得现场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展会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 5:中国传媒大学展位及师生互动图
通过参与本次联合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不仅充分展示了在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还加强了与各共建高校、出版企业的交流互鉴,为深入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本届数博会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主办的 “数智赋能,共育英才 —— 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 于 8 月 29 日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会议分为主旨发言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现场交流热烈,思想碰撞频现,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图片 6: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图
主旨发言环节,六位出版学界知名专家聚焦学科发展前沿趋势,围绕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创新路径展开分享,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以《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为题,从出版属性切入,深入探讨出版的功能与价值,进而系统性地提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涵盖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协同、国际化与跨界融合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引。

图片 7:北京师范大学万安伦教授主旨发言图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在《人工智能与出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演讲中强调,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升基本素质。他提出,应在编辑力、经营力、创新力、思想力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力要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互联网、数字产品和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图片 8: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主旨发言图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在《出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路径探索》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意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内涵。同时,她提出五条具体的产教融合路径,包括建立学界业界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举办品牌讲座和业界专家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出版单位委托课题、依托知名出版社搭建实践实习平台、开展出版学科专业产学研协同项目,为高校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

图片 9:北京大学张久珍教授主旨发言图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出版研究院院长雷启立围绕《AIGC 在中国出版行业的应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主题,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分享了 AIGC 技术在中国出版行业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结合实践经验,他强调新时代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素养,既要掌握传统出版知识,又要熟悉新兴技术,以应对行业变革。

图片 10:华东师范大学雷启立教授主旨发言图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在《完善中国出版学科建制的思考》报告中提出,当前科学研究已从自由探索阶段进入建制化知识生产时代。他建议从学科建设五要素出发,健全完善出版学科的 “四梁八柱”,通过设立出版学学术学位、筹划成立中国出版学会等举措,强化出版学科建制化建设,推动出版学高质量发展,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 11:武汉大学方卿教授主旨发言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以《智媒时代出版教育的模式创新:AI 赋能、伦理边界与学科共建》为题,分析了出版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转型逻辑,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出版学科专业 “为何教”“教什么” 的深刻命题,提出出版教育应明确伦理边界。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探索,他分享了 “智能 + 出版” 的人才模式创新,包括坚持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建设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开展全程智能化的项目式教学、坚持出版学科专业共建等方面,为高校出版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片 12:中国传媒大学秦瑜明教授主旨发言图
本次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主持,他精准把握发言节奏,适时引导专家与参会人员互动,确保环节有序高效推进。

图片 13:中国传媒大学吴炜华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图
圆桌论坛环节聚焦数智时代出版行业变革与人才培养创新,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出版学科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一线从业者,围绕出版教育转型升级、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该环节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出版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主持,来自中南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代表,结合各自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实践经验,就数智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 14:河南大学王鹏飞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图
讨论过程中,与会专家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展开深入交流,提出应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版权等新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在实践教学强化方面,建议加强与出版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高质量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实践场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要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 “双师型” 教师,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实战能力。经过充分讨论,专家们在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切实可行的思路。

图片 15: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桌论坛现场图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出版教育领域的前沿思想与创新实践,为推动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师生在会议组织与学术交流中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学校在出版人才培养领域的引领作用与专业实力。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将继续延续 “智能 + 出版”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数智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新路径,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国出版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