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赴布鲁塞尔感知欧洲媒介生态和多元文化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浏览量:51


2025722日至724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师生走进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切入点,深入学习了解欧盟新闻业相关知识。在三天的课程中,大家围绕西方新闻产业的运作模式、历史演进及其现实影响等议题开展讨论,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触摸西方媒体生态的底层逻辑。

在课程学习之余,实践团的脚步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带:他们走进欧洲议会,在议事空间里感受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制度肌理与现实张力;他们探访比利时当地巧克力工坊,在醇厚的可可香气中触摸本土文化的温度,体会多元文化在欧洲心脏地带的交融共生。快来跟随实践团一起,踏上这场异国的学习之旅!


▲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合影留念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国际处教师同晓红欢迎海外教学实践团师生的到来,并向实践团介绍了比利时的基本国情、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本次参访系列课程的学习安排。


▲同晓红老师致辞欢迎实践团参观学习


本次工作坊课程由Pascal Verhoest教授主讲,围绕“媒体产业政治经济学”“媒体与互联网内容的构建”“媒体信息的接收”展开分析。课程不仅解析了西方媒体产业的运作肌理,更为深入理解国际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交流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参照。


▲Pascal教授进行课程介绍


首讲课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以亚当・斯密分工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为根基,融入边际成本、边际效用等关键概念,并结合多元主义理论,深刻揭示西方资本主义框架对媒体产业结构的深层塑造。

第二讲课程核心探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中同质化与多样性的博弈。课程内容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指出,西方媒体为迎合大众与广告商,导致内容同质化。互联网虽然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多元的内容与形式,但是也伴随着假新闻泛滥、算法个性化引发的信息茧房等问题。

第三讲着重分析信息与解读之间的互动关系。课程整合心理学与认知社会学理论,阐述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选择性规律:人们会倾向于接触、关注、解读和记住与自身既有信息一致的内容。个体的认知是无数信息单元的关联,而“共鸣”则决定了信息能否被有效吸收。信息的意义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受众基于原有认知的解码。

除了传媒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课程还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进行延伸分析,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中西思路。通过互动,同学们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对相关理论与现实的关联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实践团成员参与课程交流讨论


学习交流期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马昆鹏以 “北京和布鲁塞尔的大学生在气候变化认知上的差异” 为题进行分享,邀请同学们共同讨论中国与比利时学生认知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丰富跨文化交流的维度。


▲电视学院毕业生马昆鹏作研究分享


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工作坊的课程之余,TVS海外教学实践团还前往欧盟总部参观学习,感受欧盟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组织化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


▲海外教学实践团在欧洲议会参观学习


实践团参观了欧洲议会厅,现场了解欧盟在欧洲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深入探索欧盟运作机制。


▲半圆会议室


欧盟博物馆的展览详细介绍了二战后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展览内容以时间为轴,既全面呈现了欧洲各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也从侧面勾勒出欧盟从雏形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馆内的每一张照片都精确标注了拍摄年份,配合针对性的语音解说或文字说明,详细阐释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实践团师生还通过馆内的影像互动等新媒体形式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讲解,整个展览如同一部立体的欧洲年鉴,让实践团的同学们沉浸式学习欧盟的发展历程,清晰感知欧洲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轨迹。


实践团了解欧盟发展历程


海外教学实践团师生在布鲁塞尔的巧克力工坊开启了一场关于巧克力的甜蜜探索,了解可可历史,学习传统制作工艺,感受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巧克力工坊的师傅为实践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可可的“知识盛宴”。他从可可的产地讲起,详细介绍了可可豆的结构,以及从种子被果肉包裹,到经过发酵、干燥等工序成为巧克力原料的过程。师生们专注投入,深入了解工艺步骤,对巧克力制作技艺及其产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可可豆主要的产地分布


在师傅的专业指导下,实践团师生发挥创意用可可液画出各种形状,并且巧妙搭配坚果碎、水果干等各种配料,感受手工创作巧克力的乐趣。


实践团成员体验手工巧克力制作


在巧克力工坊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让同学们亲自感知比利时的巧克力文化,也让同学们对如何将文化与产业巧妙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姿多彩的学习之旅让海外教学实践团的同学们受益颇多。2024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范雨婷表示,这三天的学习让她进一步加深了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认知;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席云水分享到,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期间,教授总以思辨为匙,引导学生穿透表象,通过了解西方、进行中西文明对比交流,来感受不同地区媒体机制的差异;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季禹璇也有所感悟,布鲁塞尔让她见到了欧洲的另一面,教授展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综合的,知识不会被框定在一个学科之内。

拓展全球视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海外教学实践团在国际传播中理解差异,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共鸣。保持学习、不断探索、深入思考,传媒学子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