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参访新华社欧洲总分社
2025 年 7 月 21 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TVS)一行前往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开展参访交流活动。
▲ 海外实践团师生参访新华社欧洲总分社
实践团师生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田帆、总编室常务副总编廖雷及记者陈斌杰、刘宇轩、张兆卿、丁英华等业界前辈围绕国际新闻传播现状、实习就业与能力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寻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汤璇教授、电视学院学生工作办主任王婧雯副教授、中传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潘悦及实践团 10 名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
交流伊始,田帆副社长首先介绍了新华社海外分社的整体布局。他提到,新华社在全球设有 184 个驻外分社及七大总分社,覆盖 145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总分社负责欧盟、英国及巴尔干地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内部设有总编室、英文编辑室、行政部门与销售部门,团队规模约 30 人。欧洲地区 42 个分社的 300 余名外国雇员与总分社协同合作,实现了全球 24 小时不间断新闻播报。田帆特别强调,欧洲总分社正积极打破地区界限,依托海外资源推广国内项目,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国际传播服务,同时热切欢迎精通新媒体与融媒体技术的年轻力量加入,为国际传播事业注入新活力。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田帆
在随后的深度对话环节,实践团同学们踊跃提问,业界前辈们结合一线工作经验逐一解答。针对突发事件报道策略,廖雷副总编介绍,分社严格遵循 “属地原则”,由事发地分社第一时间跟进,总分社负责审核把关;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报道,团队会提前一年进行周密策划。谈及海外传播面临的限流等挑战,他认为 “干好本职工作,生产高质量新闻作品” 是最佳应对方式,强调提升国际传播效果需掌握 “一国一策” 的精准传播方法论,深入洞察不同国家受众的接近性与好奇心。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总编室常务副总编廖雷
关于外派记者的语言能力要求,陈斌杰记者结合自身在日内瓦的工作经历指出,尽管英语是主要工作语言,但掌握当地语言(如法语)能为采访活动带来诸多便利。田帆副社长补充道,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会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精准匹配语言人才,确保报道工作顺利开展。针对 AI 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毕业生、新华社欧洲总分社记者张兆卿分享了实践经验:AI 目前已用于辅助审稿,包括校验文字拼写、核对日期与电头格式等,也会用于图文及音乐的初步生成,但所有 AI 生成产品都需经过人工审校以符合新华社规范;此外,AI 主播已投入新闻报道,但重大新闻事件仍坚持使用真人主播,以保障报道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记者、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毕业生张兆卿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不仅是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更是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多年来,学院多位学生在此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汤璇老师和王婧雯老师介绍,国新班项目始终服务于国际传播主战场,遴选优秀硕士生到欧洲总分社实习,许多毕业生也选择留任,延续着中传与新华社的深厚合作缘分。22 级国新班硕士刘子赫分享实习感悟时表示,海外实习让他深刻体会到记者 “四力” 的重要性,面对北京时间早 8 点前回传稿件的时效要求,他在高强度工作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期间深度参与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2024 巴黎奥运会等重要报道,发表署名文字报道 5 篇、图片报道 16 篇、视频(直播)报道 42 篇,播放总量达 4000 万,其拍摄的《荣军院前中法旗帜飘扬》图片入选重要稿件头版头条,单平台阅读量超 150 万次。23 级国新班硕士黄睿思、陈晨也分别分享了参与中欧建交 50 周年庆祝活动、欧盟亚洲中心代表团探访等报道的经历,他们的作品获新华社首页推荐,部分视频作品还在驻外使馆重要活动中展播,获得国际政要好评。
此次参访让实践团同学们对国际传播一线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24 国新研范雨婷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新学子需抓紧打磨本领,在机遇与挑战中沉下心来久久为功;24 国新本武子荷认为,新闻工作者用深度报道架起沟通桥梁的实践,正是 “新闻理想” 的生动体现;24 国新研邓锦洁则感悟到国际新闻记者肩负的传播使命,前辈们的教诲让她对未来规划更加清晰。
恰逢中欧关系迈入五十周年新起点,国际传播事业更需主动破题、守正创新。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合作,为学子搭建更多国际实践平台,助力新一代国新人在广阔的国际传播阵地上乘风破浪,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