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作品获奖了!《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亮点揭秘
《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荣获北京市文联和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视界之光·2024北京电视文艺创新推优活动”匠心作品荣誉。
▲获奖证书
这场校庆文艺晚会是校级平台实践课《典礼策划与执行》的结课作业,更是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晚会的四位主创均来自电视学院。其中,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绍刚老师担任晚会总策划,电视学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李昉老师担任晚会总导演,中国传媒大学专职辅导员、电视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齐霏和欧阳涵担任副导演。
▲颁奖现场
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的最好献礼,也是对未来传媒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生动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回信中的殷切期望,更激励广大师生在新时代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7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星光熠熠,导演组精心为大家埋下了70个宝藏“亮点”。
晚会伊始,校友宋雪莹、在校生史彭元作为“青春领航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情互动和福利放送。“沉浸式大联欢”其乐融融,他们在现场互动的团队包括了:动画学院裸眼3D创作团队、电视学院威风锣鼓队、音乐与录音学院钢琴音乐会主创团队、广告学院70周年校庆logo创作团队。
▲青春领航员宋雪莹、史彭元与观众互动
每个座位上都准备了精巧的小礼物,包含中传70周年校庆与泡泡玛特联名的明信片、泡泡玛特盲盒、盼盼小零食等。
▲联欢晚会伴手礼
主持阵容也是十分熟悉。校庆晚会主持人们经常在各大晚会现场偶遇。走出校园,小白杨们常常是“顶峰相见”。
▲校友尼格买提、蓝羽、在校生龙洋、贺峻霖共同担任晚会主持
▲蓝羽、尼格买提、贺峻霖曾共同主持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小尼和龙洋都穿着他们今年主持春晚时的礼服,使校庆晚会成为了一场“春晚级”的晚会。
▲尼格买提主持70周年校庆晚会
▲尼格买提主持2024总台龙年春晚
▲龙洋主持70周年校庆晚会
▲龙洋主持2024总台龙年春晚
校庆晚会的画外音是校友齐思钧录制的。
▲正值70周年校庆齐思钧发文祝福母校70岁生日快乐
中传人始终坚持用作品说话。无论大小荧幕,总能看到小白杨们主创的作品,唱响属于中传人的七秩华章。
开场片《主创》的开头是一段电视调频,从电视机过渡到中传师生设计创作的国产电视剧飞天标识,也代表着影视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国产电视剧《仙女飞天》标识
《主创》中一共出现了80部校友作品,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中传人始终闯荡在创作的星辰大海。
▲中传校友作为主创参与创作的作品
今年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也是“广院之春”校园歌手大赛40周年,导演组为了寻找《春华序曲》节目的参演嘉宾,翻出了四十年前的广院校报。
▲校报刊登的广院歌手大赛新闻
▲历届广春十强选手代表在校庆晚会上表演《春华序曲》
“广院之春”是一代代广院人的共同记忆。
《春华序曲》参演嘉宾发评:“组织排演这么复杂的一个节目,难度堪比春晚。”
▲《春华序曲》表演嘉宾感叹节目排演难度堪比春晚
表演时,大屏幕以由今到古的顺序展示了历届广春的现场照片。歌曲从老到新,唱响岁月;照片从新到老,回溯时光。时光荏苒,他们和大学时的自己再度同框。
▲表演嘉宾和自己当年广春演出的照片
《春华序曲》表演的第一首歌《希望明天》诞生于2002年,是“广院之春”校园歌手大赛的主题曲。
▲表演嘉宾演唱广春主题曲《希望明天》
合唱《同一首歌》的四位校友,在28年前也是以组合的形式,获得了“广院之春”的冠军。
▲第十二届广春冠军金涛、陈雷、王倩、牛阿海组合共唱《同一首歌》
演唱《海阔天空》的冷炳冰、何继东是同一届“广院之春”的双冠军。
▲第七届广春冠军冷炳冰、何继东演唱《海阔天空》
参与《春华序曲》演唱的孙艾藜,也是爱情短片里的主人公之一,《春华序曲》的编曲也由她制作完成。无论台前还是幕后,她都是主创。
▲孙艾藜表演《春华序曲》
回到70年前,传媒人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写起。
赓续传媒基因的三组讲述分别对应着建校三系:无线电、外语和新闻。
三位讲述人和各自讲述的领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线电系向五湖四海传递信息,故事讲述人周涛也一直致力于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外语系故事讲述人鲁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新闻系故事讲述人白岩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高级编辑。
▲无线电系、外语系、新闻系故事讲述人周涛、鲁健、白岩松
张振华和蒋咸康1959年入学,是广院的第一批新闻系大学生,他们谱写了中传人新闻基因的起始序列。
▲校友张振华、蒋咸康
▲新闻系59级校友毕业合影
表演嘉宾十个勤天由于行程安排只来了七个,往大屏幕上看,剩下三个兄弟在大屏上陪伴着大家。
▲十个勤天演唱《果敢》
《光》的表演侧屏是各地校友在工作岗位上的真实素材混剪,他们带着属于中传人的传媒基因,在工作岗位继续书写传媒人的追光故事。
▲十个勤天演唱《光》
爱情,是恒久不变的命题。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定福庄东街1号开始写起。有爱,就会有答案。
短片《爱的回答》里有关爱情的问题都是在校同学们通过线上问卷提出的真实疑惑,而“答案之书”则由校友夫妻们共同书写。
晚会观众席中有一个“甜蜜方阵”,由35对(70位)校友夫妻共同构成。这是关于爱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晚会观众席中的“甜蜜方阵”
“甜蜜方阵”的校友都收到了泡泡玛特提供的特别款戒指盲盒和夫妻二人的纪念学籍卡。
▲泡泡玛特特别款盲盒
▲金龟子手持夫妻二人的纪念学籍卡
泡泡玛特提供的盲盒名为“浪漫指尖”。孙沛、孙艾藜夫妇毕业于音乐学专业,因此在短片中设计了指尖弹钢琴的画面。刻在心底的旋律,从指尖浪漫弹起。
▲《爱的回答》中孙艾藜在孙沛指尖弹奏
和孙艾藜一样,孙沛不仅是《爱的回答》短片主人公,短片的编曲也由他制作完成。
而短片背景中出现的年轻情侣,也都是真实的在校生情侣。
▲《爱的回答》中出现的真实在校生情侣
70年光阴流转,校园里上演过各种各样的“中传爱情故事”,在《爱的回答》结尾,混剪了不同年龄段的校友情侣。
▲《爱的回答》中的校友情侣
在短片结尾,敬一丹老师手里捧着的就是一本“爱的答案之书”。
▲《爱的回答》结尾敬一丹老师手捧“爱的答案之书”
▲“爱的答案之书”
白杨爱情故事讲述环节的稿件由敬一丹老师与导演组师生共同创作,在娓娓道来中讲述爱的答案。
三组现场参与故事讲述的校友夫妻分别来自77级、84级、12级,以7年为跨度,他们在爱的故事里见证70年的变迁。
▲钟大年、王桂华夫妇(1977级校友)
▲王宁、刘纯燕夫妇(1984级校友)
▲韩育霖、王俐然夫妇(2012级校友)
在《爱的回答》短片中提到的朱宝贺夫妇是“文艺编导”这一专业名称的创始人。
▲朱宝贺、贾延龄夫妇合影(1959级校友)
《所念皆星河》表演时为甜蜜方阵送上专属礼物的是专门从军训基地赶回来的24级小白杨。他们当天早上出发,晚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基地,第二天早上六点还要继续参训。
▲24级小白杨为“甜蜜方阵”送上伴手礼
给房东的猫伴舞的同学们来自中传国标队舞蹈队。从舞蹈编排到道具设计,都由同学们原创完成。
▲中传国标队舞蹈队为房东的猫伴舞
回首70载,中传人始终赓续传媒基因,其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广院人的情、中传人的爱。走过风雨兼程的七秩,中传人讲自己的故事、讲爱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
七十载栉风沐雨,一代代广院人如同茁壮坚挺的白杨,始终坚守在国家的传媒事业一线。短片《有我》和舞蹈《白杨赞》展现中传人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的身影。
短片《有我》的字幕背景由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水是流动的,暖橙色的灯光如同热烈的火苗,象征着中传人与国家发展脉络的同频共振。
▲《有我》标题字幕
《有我》主题片以校友康辉朗诵国歌歌词为线索,短片中的李大康、张一龙老师是国歌最新官方录音版本的录音团队负责人和主录音师。声声朗诵庄严而坚定,充分体现我校建设传媒“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和育人成果。
▲ 李大康、张一龙老师接受采访
《有我》中出现的“光明影院”电影片段来自电影《长安三万里》,呼应着校友于蕾在2023年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创作中“延续中华文脉”的灵感巧思。
▲ “光明影院”《长安三万里》电影片段
短片中,闫东手中的校徽上写的是“北京广播学院”,这是他当年上学时的校徽。
▲ 闫东拿着广院校徽
白杨,是中传校园文化的象征之一。
优美舒展、充满民族风情的《白杨赞》由校舞蹈团原创演出。
▲《白杨赞》演出现场
这支舞蹈曾获北京大学生舞蹈节金奖、优秀创作奖,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等。
▲《白杨赞》节目获奖情况
《白杨赞》前后半段的大屏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白杨从幼苗逐渐向上延伸的生长过程,象征着中传人的成长与奋进,也寓意着中传精神如同白杨一般不断向上生长、蓬勃发展。
▲《白杨赞》舞蹈动作以生长的白杨为原型
中传是小白杨汲取知识的沃土,见证了师生温情的代代延续。老中青三代师生齐聚晚会现场,用短片《正当年》以及真挚的现场讲述将中传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
短片《正当年》中设计了一个记忆符号,它由左右双手的“7”在左胸前交叉构成,交叉的两个数字“7”构成“十”,由此形成“70”的符号,整体的手势构成“心”形,位置处于左胸心脏前方,表达了中传人对学校的深深“爱” 意。
▲ 老师们在胸前比出“70”符号
跨越时间,短片中的老师们复刻出自己当年的老照片。一张张老照片,如同岁月的书签,记录着广院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每一位中传人的青春岁月。
▲《正当年》短片中再现场景
晚会现场,三位校友分享了自己和恩师之间的故事。朱羽君老师发言时没有事先准备稿子,真诚地与大家分享自己心中所想。
▲朱羽君老师现场分享
大屏上李杨薇获金声奖的照片是她的老师喻梅拍摄的;李杨薇手里拿着的纪念册也是由喻老师一笔一画书写后赠送的。
▲李杨薇的讲述
接到校庆晚会邀请之初,王雷老师自谦“太年轻”;但在学生雷薇婷的眼中,王雷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动画的马拉松里奔跑向前,他是同学们动画生涯的引路人,更是探索未来的同行者。
▲ 王雷老师上台分享
对老师们怀抱着深厚感情的不只有已经踏出校园的小白杨,在校生们也想为老师和母校送上真挚的祝福。斯斯与帆组合中有两位中传的在校生,她们是2021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方向)的刘雨斯和尹语桐。
▲斯斯与帆组合演唱《哢春声》
《哢春声》表演时侧屏上播放的素材是同学们写给老师的祝福,这些祝福也表达着中传学子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以及对母校的深深眷恋。
▲屏幕上来自同学们的手写祝福
晚会最后,《七秩回声》将校史和传媒史“两史交织”,回顾中国传媒大学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因AI而强的发展历程。
老式收音机、包着红布的话筒、搪瓷茶缸……《七秩回声》的舞台小道具体现出满满的复古感。
▲《七秩回声》节目舞台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七秩回声》的讲述人正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充满磁性的旁白,也是同学们口中的“中传声音”——李立宏老师。
▲《七秩回声》的讲述人李立宏老师
在讲述时,李立宏老师手里的红书是一本校史,他身后的屏幕背景以《中国传媒大学校报》为原型,该校报是学校唯一拥有国内统一刊号(CN11-0809/(G))的校园媒体。
▲以校报为原型的背景屏幕
《七秩回声》的每一位讲述嘉宾都在晚会的讲述或短片中出现过,他们都是对应时期学校发展的亲历者。
▲《七秩回声》的讲述嘉宾
每位嘉宾都参与了《七秩回声》稿件的创作,在稿件中融入了他们自己的校园回忆。
“明年广院杯,我们赛场见!”校友白岩松现场即兴发挥,把广院杯的内容融进了讲稿。
▲《七秩回声》讲述嘉宾白岩松
《七秩回声》讲述了关于校徽的小故事:校徽的设计原型最早由一位名叫钟诚的同学投稿,他将钢笔尖、快门、发射塔这三种最能代表学校的元素浓缩在了一个圆圈之中。
▲ 大屏上展示的校徽原型手稿
回溯学校七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之后,熟悉的旋律再次在会场中响起。晚会中的校歌联唱是新版校歌MV的首发。
▲新版校歌MV封面
新版校歌MV还原了许多历史影像资料和老版校歌MV中的场景。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仿佛一扇扇时光之门,带领观众穿越岁月,重温中传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
▲新版校歌MV中还原的中传历史场景
校歌联唱的演员由参与新版校歌录制的2021级音乐剧专业同学和电视学院合唱团共同组成。从影像走到现实,他们来到晚会舞台,演绎小白杨们最熟悉的旋律。
▲ 同学们在台上倾情献唱
合唱时,场内挥舞的旗帜是各学院的院旗。彩旗招展,将其乐融融的欢庆氛围推向高潮。
▲校庆晚会现场
大屏上有两版主视觉。
一版以年轮为元素,用一圈圈向外延伸的年轮,象征一代代中传人传承的传媒精神。
▲以年轮为原型的主视觉
另一版取材于白杨树叶的弧度和纹理,用扩散的曲线象征七十年间学校立德树人的累累硕果。
▲ 以白杨树叶为原型的主视觉
70年,导演组用70个亮点带领大家回忆七秩芳华,讲述校庆背后的感人故事。从“起始”走来,中传人赓续传媒基因,怀揣着爱与家国情怀,向下一个七十走去,续写新的白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