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传媒港国际传播智库沙龙在广西桂林成功举行
11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在广西桂林开幕。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200余位政府官员、媒体人士、专家学者等围绕“新质·共生·文明”主题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在广西桂林开幕
下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总站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中国—东盟传媒港国际传播智库沙龙成功举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主持沙龙。
▲中国—东盟传媒港国际传播智库沙龙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主持沙龙
本次沙龙围绕“数智时代,城市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主题,邀请到多位国内广电、新闻传播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共同探讨智库在数智时代如何聚合各方资源提升城市形象软实力,增强东盟民众对中国城市的关注和兴趣,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了解和认知。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沙龙围绕如何立足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提升广西对外传播形象,助推广西文旅品牌出海,以及如何依托地缘优势与媒体合作平台,开拓整合多元化的资源,撬动广西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发展和宣传等议题展开讨论。
▲开场环节领导发言
开场环节,南宁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勇富,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子西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商务总监梁自强分别发表讲话。三位专家结合一线国际传播文旅融合经验,在感受和体验中探讨如何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格局,改变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勇富
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勇富分享了南宁市国际传播的感受和体会。结合南宁独有的“四缘”优势——地缘、人缘、文缘、情缘,分享了在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南宁经验,例如把握好“11个小砂糖橘”事件流量并将其转化为开展国际传播的形象符号、推出跨国系列和东盟系列活动、举办“脱单音乐会”等。赵勇富认为,只有创新、共情、真心实意和敢于担当,才能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他强调,数字时代城市形象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王子西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子西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借用数智的力量重塑城市魅力,创新桂林文旅宣传工作。一是利用多方合作机制实现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通过定期举办推介会、成立旅游联盟等方式,与境外友好城市、客源城市、国际组织等展开多层次合作。二是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利用线上社交媒体、主流媒体等平台发布宣传内容,同时线下开展丰富活动。通过境外目的地形象传播、接待来访团等方式,加强与境外旅行商和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深挖桂林元素,注重本地化和在地化的传播方式。突出体验感和参与感,针对特定区域开展“刘三姐”IP的推广工作。发挥名人效应,扩大桂林的海外知名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商务总监梁自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商务总监梁自强分享了央视频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深耕央地合作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如与南京、烟台、庐山等地合作推出的城市形象栏目和活动,获得了广泛好评。他强调,发挥媒体担当,让中国和东盟国家双方民众相知、相通、相近是央视频作为国家媒体平台的责任和担当。他表示,今年央视频还将深耕微短剧赛道,以微短剧推动城市品牌建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艺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艺教授认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改革动力,以国际传播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支点,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并提出了“文化+服务+技术”的观点。他强调,不仅要打造山水名城,更要考虑成为文化服务名城。要突出特点,解决痛点。通过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创新文旅思路解决传统自然山水特色文旅消费存在的“一次性”问题,实现“跳出文旅搞文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以短视频为切入点,在传播形态、传播语态、传播方式上介绍了非常细化的分类传播策略。他提出“五端联动”理念,通过大屏、网络、短视频和直播、报业、微短剧等构建媒介传播的综合链条。
他认为,国际传播的心态已从过去的大声呐喊转变为平静、平视、平实,自然和人文是现在最大的传播亮点,美学短视频已成为国际传播利器。对于广西的国际传播,他建议从感官出发,注重IP意识的延伸,并分享了对外传播的六个路径:文化传播、生活传播、周边传播、美学传播、榜样传播和利益传播。他强调,微短剧是新的传播风口,建议将传统宣传片故事化、人格化,连通城市文旅,从传统衣食住行游购娱升级为文商养学闲情奇,为受众提供治愈型价值、怀旧型价值、陪伴型价值和分享型价值四种情绪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殷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殷乐教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打响城市品牌,做好地方城市国际传播的经验。一是抓住“三感”,挖掘地方特色和地方叙事来引发全球共情。二是建立城市的人格模型,找到独特的文化类型,打破城市传播同质化。三是发挥联动效应,整合平台和融通的渠道,以传播资源的联动来助力地方国际传播的出圈。四是重视用数智媒介和技术重构地方既有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话语,以社交媒体为依托来重构城市叙事的框架,用话语实践来打破言语符号建构的偏狭视角,重新联接地方实践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红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红教授结合对外传播的研究经验,提出了“4I”模型。第一个“I”是原创的中国故事,要精准把控对文化历史和内核的深度挖掘,加强文化历史教育,注重走向问题的共结。第二个“I”是数据导向的叙事创新,要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并开放必要的数字文字资源。第三个“I”是国际服务的平台战略,要加强探索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公共服务。第四个“I”是聚焦IP的发展策略。此外,王晓红教授还强调了在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的语境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活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传播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赵丽芳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赵丽芳教授从文化的维度塑造桂林城市形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重视线上流量,让可感知的线上线下文化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第二,挖掘城市精神,塑造桂林的多元文化面向。第三,进一步研究与东盟国家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在对话与交流中加强精准传播。对于如何找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赵丽芳教授从两个方面提出见解。一方面要让掌握数字时代叙事方式的年轻人借助新技术、新叙事,让中国文化展现其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来自东盟国家留学生的重要力量,有效实现在地化传播,降低文化折扣,减少文化误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党组织书记、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何辉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党组织书记、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何辉教授分享了如何以创意为发动机来开展数智时代桂林品牌形象的国际传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创意、品牌形象、国际传播。在品牌创想方面,他认为应加强使用并创新强化桂林的象鼻山、漓江等符号,让“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古诗词发挥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在塑造品牌方面,他提出了三个方法:一是内在戏剧性法,利用品牌故事进行传播;二是独特销售说辞,挖掘并传播品牌独有特征;三是精准定位品牌独有位置,形成响亮的广告语。在国际传播方面,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利益性、相关性四个特征。此外,何辉教授建议在数智时代,应学会驾驭数字工具和技术,实现创意传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魏文楷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魏文楷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桂林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应通过打造影视精品提升桂林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深入开发《刘三姐》等文化符号的跨界合作潜力,将精品力作翻译成外语进行国际推广,创作桂林城市形象的歌曲,以短视频形式推介专家交流内容等方式实现“走出去”。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通过开发穿行徒步、游戏、越野等文旅项目,扩展消费市场,提升旅游品质和消费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国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国峰领导的跨学科团队,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聚焦网络舆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及国家安全稳定等领域,拥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智库和大数据平台。邓国峰建议重新梳理桂林市城市形象的定位,将其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宏观形象深入结合,成体系地设计并融入城市形象打造之中,以提升桂林的国际传播功能。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会议尾声,曾祥敏教授针对全场发言进行总结,提出以文化为基,赋予其更深层次的联接;以命运与共,赋予其更紧密的联接;以多模态赋予其更丰富的联接。
编辑 罗建明
更新于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