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18    浏览量:107

融合赋能文化传播,数字丈量人文图景,为探索专业前沿领域,电视学院微专业,数字文化传播号列车即将启程,校内同学报名截至11月16日24:00,校外人士报名截至12月31日24:00。

  

一、媒介文化学

本课程以传播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为课程核心,突出媒体融合技术背景下媒介研究与数字文化传播的跨学科方法路径。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数字文化分析能力和敏锐的传播现象观察力,初步建立文化传播的现实思路、理论认识和批判意识,成为具有深厚的实践观察、理论思考和学术写作能力的新时代媒体新人。本课程鼓励学生针对课程中出现的文化传播现象与数字文化传播理论重点进行理解性分析。

吴炜华

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融媒体创意设计

本课程是一门围绕数字文化传播的实践创新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创意策划、交互设计、融合传播三大板块,面向全媒体传播生态现状,以融合视频编创、文创交互设计作为产品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为产品内容,对学生进行编创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教学过程以作品创作为导向,教会学生运用系列软件完成短视频、文创产品和H5页面的融合设计。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融媒体产品传播规律,了解数字文化创意的来源、思路、方法、实施,以及最后成为产品的全流程。

白晓晴

电视学院副教授

  

三、文案策划

本课程是在数字文化传播背景下,通过创意策划和文案撰写,形成创意产业中的创新理念、策略规划和实施方略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内容创新的方法与技巧为切入点,结合相关领域理论与思路,紧扣选题策划、内容创作、推广宣传等各环节的要求,充分吸纳目前数字文化传播领域的前沿案例,聚焦创意理念,分析文案结构,解析写作技巧。本课程在讲授中,将贯彻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训相结合的方针,搭建从案例讲解到写作训练的全流程指导体系,挖掘创意潜能、指导文案创作、规范写作体例、优化写作技巧,最终实现文案策划与写作的课程目标。

李智

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香凝

电视学院讲师

  

四、数字出版实务

本课程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数字文化教育、融合出版创新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为育人理念,以“文工交叉、艺工兼修、多学科融合”为路径,通过讲授数字出版物的编辑流程、交互行为对象、用户界面配色、字体与版式、新媒体文化系统、互动设计法则、质量评价体系等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应用软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创作实践,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数字出版产品的制作流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字出版作品的制作能力。

郑志亮

电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五、视听传播

本课程聚焦媒体融合与数字时代的视听内容生产传播,分为概览篇、内容篇、策略篇三个板块。概览篇聚焦视听媒体发展的宏观图景,讲述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视听传播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内容篇聚焦当前视听产品主要类型;策略篇聚焦视听内容产品的传播路径和策略提升,重点对接当前国家传播战略,探讨如何促进视听产品的国际传播。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视听传播业现状与趋势,对主流视听产品类型建立系统认知,并掌握视听内容传播的相关方法论。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和课外研究实践相结合,并引入全案教学和课堂研讨环节。

韩飞

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六、新媒体编辑

本课程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化传播,主要讲授新媒体的编创方法论,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由方法讲授和实践训练构成。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如何对选题的流量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综合判断;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应对网络空间的内容创新,并从身份定位、简化结构、戏剧结构等方面了解内容的互联网语法;能够明确区分传统内容生产与网络视频之间的差异,了解短视频的编创方法和技巧;理解网民行为模因的复制路径与变化方向,能够识别强势模因,并进行初步的模因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实践账号定位、文字的内容生产与排版、网络音视频的探索。

付晓光

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七、画面构成

本课程基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视听新媒体传播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对于静态和动态视觉元素的介绍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元素在画面中的结构规范,进而能够在创作实践中基本准确地使用并驾驭不同类型的视觉手段,在拍摄、制作与编辑过程中实现准确的视觉传达。课程将以理论知识讲授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并辅以作业反馈与指导的形式,强化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巩固,为从事实际的媒介内容生产奠定实操基础。

叶明睿

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