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将“融合+出版”融入教学实践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22-03-25    浏览量:1453

推出“红色云展厅”百家数字博物馆、制作《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研创无障碍音像出版作品、为视障人士修建“文化盲道”......这些融合出版实践成果,都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这一特色专业——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

202222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将‘融合+出版’融入教学实践”的文章,报道了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该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新闻传播、实践创新教育融为一体。

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为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特色专业。该专业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出版社等共同建设29个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平台。

编辑出版学专业融合作品

教学团队以“全媒体+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推进教学法创新,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H5VRARMR等新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建设“融媒体课程群”和“新媒体编创”“数字出版”等高水平慕课和系列SPOC课程。相关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端“人民号”等平台上线,为全国50所院校选用。

新媒体编创课程在多平台上线

编辑出版学专业同学的毕业作品同样精彩纷呈,同学们结合社会议题、年轻人的关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性,融合AR技术、UI设计等编创完成APPH5、文创、出版物等交互作品。

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立足视听专业教育,开展视听实践创新,使教学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高度契合,努力培养爱党爱国、有情怀、有担当的视听专业人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团队制作了105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将图、文、三维动画、虚拟场景等多种视听元素与全国大学生的文物讲述录制有机结合,在央视网上线一周就获得了1035万观看量,动画版《红色文物耀军魂》于八一建军节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在视频轮播结束后,团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完成音像出版。

《红色文物青年说》微党课

师生团队还发挥视听专业优势,基于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发起“光明影院”项目,研创了无障碍音像出版作品,为视障人士修建了一条“文化盲道”。项目团队在视听作品的音乐和音响之间,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描述画面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制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惠及视障群体。

公益践行光明影院新年再行动

在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上,中国传媒大学探索国际传播、数字出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机制,以英语实验班等形式提升出版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

电视学院开设英语实验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该专业开设《新媒体视听编辑》《新媒体编程基础》等紧跟媒介发展的前沿编辑出版课程,拓展多元样态的课外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编创、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社交媒体传播等能力的同时,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2021年立春之日开始,团队师生与光明日报联手推出“24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中英文融视频作品,团队综合运用图片、动画、影像、音效、解说等手段,打造融视频,将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英文融视频作品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

在抗击疫情期间,师生团队为抗疫报告剧《在一起》制作英文配音版,在28个媒体平台播出,覆盖近30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联合推出《我们正青春——百年大党里的年轻人》系列微纪录片,该出版项目译制成25个语种在海外播出,总阅览量超过750万。

推行融合出版教育理念、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对外国际传播能力,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将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发展。

(编辑: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