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注重质量——第二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实现100%就业
我校第二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学生近日已全部落实就业去向,实现了100%就业。在41名2012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毕业生中,有19名同学签 约中央电视台,2名同学签约人民日报社,2名同学签约国家部委,2名同学签约国家大剧院,7名同学签约中海油、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大型国企,1名同学将在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名同学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成果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肯定。
去年,我校首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实现100%就业,是五所培养院校中就业质量最好的一所。今年是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就业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巩固就业成 果、检验培养质量的关键之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媒体需求趋向饱和的情况下,电视与新闻学院总结经验,对首届学生进行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用人单位需 求调整培养模式,由学院领导班子牵头,积极配合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六大媒体,从几个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第二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顺利就业。
首先,在日常教学和就业指导中,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放在首位,以班级党支部为抓手,通过主题党日、班级简报、自办刊物等方 式,引导学生树立“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的择业观念。这一特色曾在教育部网站首页文章《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探索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集中体现(“一线采风”栏目,5月17日)。
其次,学院借鉴去年的工作经验,加强与中宣部新闻局、教育部研究生司的沟通联络,定期上报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就业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按照中宣 部、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拖延、不回避、不留隐患和死角,畅通就业工作渠道,保证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第三,学院努力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尝试项目制管理,强调责任到人,安排双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负责就业工作,要求专业导师全面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就业指导。
第四,学院整合一切教学资源,完善六大类课程体系,将打牢基础、扩展视野、提升外语和专业能力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传媒就业优势。如组织学生定 期制作英语节目《新闻八通线》,探索“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国情讲座的互动交流环节,开展“模拟新闻发布会”、“部长系列访谈” 等与新闻专业相关的配套活动,探索多渠道、全空间的培养模式。
此外,电视与新闻学院充分挖掘媒体资源,发挥校友优势,了解媒体的用人需求,努力为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以此为试点,以点带面,探索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全面推动研究生就业。
(文:赵希婧)
网页编辑:岂頔-2014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