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大学生工作坊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23浏览:25


7月16日至18日,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大学生工作坊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新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12所高校的出版、新闻传播、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学员们在学界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专题讲座、实践研讨与参观调研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共创共研实践之旅。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的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组织、全程参与了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学员,他们积极了解AIGC的前沿应用方法,深化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明确自己作为中传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志愿者,他们积极承担起工作坊人员联络、会场布置、助教等各项工作,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视野与能力。


▲ 相聚出版学院


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大学生工作坊开班仪式于16日上午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等出席,开班仪式由出版学院五级组织员付海钲主持。


▲ 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大学生工作坊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围绕数字出版专业发展沿革、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室建设、学生获奖情况以及创新实践探索等内容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出版学院教师李尽沙、曹航宇担任本次工作坊的班主任与辅导员,对本次工作坊的总体日程安排以及AI融创·图书短视频计划”数字出版创意项目等进行介绍,为后续工作坊的开展作精彩引导。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欢迎致辞


在三天的工作坊中,数字出版及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为学员带来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分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付晓光、郭艳民、吴炜华、郑志亮,副研究员付海钲等聚焦前沿出版创作思维、数字出版多模态创新、人工智能、沉浸式阅读、知识服务、IP运营等热点展开分享。

付晓光教授以大量案例分享了新媒体内容创作的要点,提出要注重主题创新,避免陈旧观点,同时对账号进行人格化定位,强调不同维度的“人设”在账号运营中的影响,以增强用户的认同感和记忆度,生动地剖析了新媒体思维在内容创作和传播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 出版学院付晓光教授


郭艳民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媒介传播领域的各种应用,包括智能写作、智能音频、智能剪辑、数字人、AI换脸和AI绘图等。他以生动的案例和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在场师生深刻体验到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潜力。他也指出,我国在AI领域与国外仍有差距,尤其受制于芯片算力限制,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以突破科技封锁,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 出版学院郭艳民教授


付海钲副研究员在讲座中系统介绍了出版学院研究生培养特色。学院与电视学院深度协同,学生可充分参与电视学院项目资源。为紧密衔接行业,学院参照出版社模式运作:支持学生入学前考取编辑证;确保学生作品及项目参与均有署名,实现成果可追溯、能力可证明。通过剖析“出版大讲堂”和“光明博物馆”等精品案例,付教授生动展现了学院在探索出版学科前沿发展、培养实战型人才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坚实步伐。


▲出版学院付海钲副研究员


吴炜华教授指出,出版作为跨时空对话媒介,承载着人类社会实践、经济与文化成果。他强调“阅读-视听”是现代主体性日常活动,二者互构出版的知识网络。吴炜华教授以出版学院实践为例,展示青春化、移动化、视频化的数字出版新形态。他指出,通过创新媒介表达讲述中国故事、赓续文脉,既是融合开放的文化传播观,更是生动的教育实践。


▲出版学院吴炜华教授


郑志亮教授系统介绍了出版学院创新实践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新闻出版人才。学院构建了“媒体智能发展与传播创新”实践体系,依托先进实验室推行创新项目制教学。郑老师通过课程作业、毕业设计、师生共创三个板块进行优秀案例的分享,作品涉及不同形态、不同主题,展现了出版学院文工交叉、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和成果。


▲出版学院郑志亮教授


为了使学员在本次工作坊中“学有所获、成果可见”,工作坊特别开设实践导向的讨论课。出版学院教师李尽沙、曹航宇与出版专业博士生石宇杭全程带队指导,从创作实践层面拆解数字出版创意的实现路径:首日围绕“智能出版工作流的搭建与革新”开展主题研讨,并完成小组分工与方案策划;次日聚焦方案细化,将创意构想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步骤;汇报前夜晚上10点,师生仍在对创意海报和短视频进行细节打磨、精益求精,力求在结业式上呈现更出色的表现。


▲ 师生开展主题研讨


工作坊学员们还走出教室,在一系列参观调研中拓宽视野、汲取养分。学员们来到“光明影院”,了解“光明博物馆”无障碍信息传播与推广项目及无障碍文化传播的制作过程;来到中国出版大讲堂录制现场,汲取文化传承与文博数字化呈现的灵感;走进传媒博物馆,感悟时代的变迁;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感受传统工艺在当代保护实践中焕发的蓬勃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研学中,体验数智赋能党史传播的应用实践。


▲ 师生进行参观调研


工作坊结业仪式上,在出版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的主持下,各小组依次登台,汇报在工作坊学习期间创作的丰硕成果。学员们以《梦溪笔谈》的格物致知、《周易》的变通智慧、《茶经》的生活美学、《菜根谭》的处世淡然、《诗经》的情感真挚作为创作源泉,将课堂所学的数字出版理论与实操技能融会贯通,巧妙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意赋能,分享创意海报与短视频背后的独特思考。


▲项目成果汇报


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实践教学中心主任郑志亮、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编辑出版学系副主任白晓晴、讲师李尽沙、教师曹航宇等评委对学员们在工作坊学习实践期间展现出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与优秀学员证书,鼓励学员在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运用数字手段激活经典文本、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新生。


▲ 老师们为学员们颁发证书


手中的证书是这段充实旅程的终点,也是工作坊每个人的起点。此次工作坊中,出版学院的同学既是学习者,又是主人公,在聆听教诲、了解数字出版前沿知识的同时,也为工作坊的组织工作积极做出贡献。

立足融合前沿,书写出版未来,希望这段盛夏的相遇能让学员们更加了解出版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也更加坚定心中对梦想的追求。


编辑:林斌冰

20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