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环球时报》社合作国际新闻评论上线发布

时间:2025-07-21浏览:24


7月16日中国传媒大学与《环球时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的新媒体国际新闻评论专题《环环相CALL》正式上线!创新性地将专业文字评论转化为中英双语竖屏短视频。目前已在环球时报抖音、B站等中文平台和环球时报官网、脸书等英文平台同步上线,为国际舆论场注入了鲜活的中国声音。

《环环相CALL》承袭环球时报前瞻的国际视野,以双语短视频评论为载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主动发声。它不仅是观点交流的新桥梁,更是传播态度的新窗口,为跨文化沟通注入了全新活力,让中国立场与见解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走向世界。


《环环相CALL》已正式上线


具有新闻性、政论性、导向型的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重要的舆论阵地。《环环相CALL》选题来自最新的新闻事实,观点源于《环球时报》的社论和评论文章,旨在对最新的热点事件表明观点、立场和态度。首期《法国“阵风”卖不动?这锅中国不背》就是针对外媒抹黑我国“舆论攻击、影响销量”进行直接回应——“技术差距不是吵出来的,是飞出来的”,表明了坚定的观点和态度。

“第一句话点题”是《环环相CALL》契合网络传播和评论语态的创新形式。“法国‘阵风’战机卖不出去,还甩锅中国?这就有点离谱了吧。”“纽约街头,端起一杯咖啡,猜猜是啥味儿?”每期视频的标题和“第一句话”都采用了设问和反问的形式,明晰的表明主题和观点。音频录制时团队注重平衡生动鲜活的语调与犀利精准的语言,让新闻评论既具备传播力,又不失深度。

视频采用网民喜爱的视听语言风格,两分钟内的短视频充分调动了新闻素材、历史素材、AI动画、新闻漫画、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充分契合互联网传播特点,富有“网感”。

在短视频制作中,AIGC工具的巧妙运用成为内容呈现的点睛之笔:面对专业深刻的文字评论,制作团队通过 AIGC实现“画面修辞”,将抽象观点转化为鲜活具体的视觉元素。

第三期《中国咖啡进美国带的是什么味道》中,大熊猫带着瑞幸咖啡乘船出海,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大熊猫借代中国的整体形象,并让他们乘坐一艘小船横跨太平洋,把漫长、复杂的国际贸易过程浓缩成一次童话般的横渡,强化“远渡重洋”的视觉冲击力。

相较于以往深度评论多依赖单一文字载体的传播局限,系列短视频在内容和形式上紧扣新媒体传播特点,以短小精悍、话题感强的视频评论样态,迅速突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精准捕捉全球受众目光,增强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原本潜藏在文字中的深度观点,借助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在短时间内触达范围更广的人群,实现信息与观点的高效扩散。

在此基础上,《环环相CALL》依托《环球时报》社的矩阵传播模式,系统化布局各大平台的传播策略,构建目标用户全覆盖的网络。《环环相CALL》现已紧锣密鼓地推出4条短视频评论,这些作品同步登陆全球9大平台:环球时报官网,YouTube、X、Facebook 海外平台,以及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B 站国内平台。


▲《环环相CALL》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


截至7月19日,4条短视频海内外浏览量10万+。在《菲律宾炒作“单一战区”有何居心?》视频评论区网友们留下精彩评论,“吐槽”菲律宾提出的“单一战区”荒谬至极。


▲海外平台网友精彩评论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学子的“主战场”,《环环相CALL》的每个制作环节都是对“真功夫”的淬炼。《环环相CALL》构建起竖屏短视频传播 “高速路”,从接收评论稿件、内容修改、录音配音到动画制作,全流程平均耗时仅约 2 天。


▲高效的生产流程


第四期《“介入台海?”美国敢说 台湾敢信》从收到稿件到视频播出仅用了27小时,这种高效的生产节奏,既能精准追赶上国际热点事件的发酵期,更能及时回应复杂多变的舆情动态,确保每一条评论都能在关键节点发出,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优势。在“主战场”中,同学们炼就了专业级“快准狠”的新闻产能和专业素养,成长为与主流媒体并肩作战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