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物遇上“Z世代”: 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5-07-16浏览:20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师生参与承制的10集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凭借对萌趣文物的青春化解读,成为暑期文化圈热门话题。节目两度入选总台一周看点,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人日报》等媒体纷纷点赞推荐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作品以‘轻盈之姿’叩响年轻一代的心门,在社交媒体和各类平台上取得不可忽视的关注与共鸣


《馆藏“显眼包”海报》


该片聚焦博物馆角落的“显眼包”文物——如会“比心”的西汉铜釭灯、扮鬼脸的砖雕、酷似路由器的云纹五柱器等,通过00后团队的青春视角与数字技术,将古老文物转化为可亲可爱的“网络萌物”。作为中国传媒大学“项目制”教学的新探索,节目既是纪录片融合化传播的实践,也是青年以年轻语态赋予文物现代性阐释的文化尝试。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师生团队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平衡短视频网感与纪录片纪实?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通过多次会议研讨、校友前辈指导,团队在碰撞中摸索出“历史与想象”“知识与趣味”的平衡。同学们深入“云考古”,从敦煌画师的日常到文物表情的共情,挖掘古今相通的情感联结——如青瓷对书俑展现的“协作精神”,脊兽的鲜活表情传递的“人类共情”,让文物成为“祖先留下的心有灵犀”。


▲电视学院师生团队共同面对挑战


节目登陆央视,是电视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成果检验。师生共创、校媒合作的模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视上播出,同学们充满成就感,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他们希望通过“显眼包”的故事,让大家对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感兴趣。这一心声道出了这场“显眼包”文物与“Z世代”青年双向奔赴的意义。


▲《馆藏“显眼包”》央视官网首页推荐,正在热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电视学院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新闻教育实践观”融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扎根中国大地、体悟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近年来,学院带领学生团队积极创新实践,推出了“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行走中国”“每日一福”等系列融视频作品,获得业界、学界肯定。《馆藏“显眼包”》播出以来,受到广泛好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阿尔娜·郝斯力汗

更新于202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