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敏: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2023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公布“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名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坚持“十指弹钢琴” 组织建设创优
电视学院是教育部双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建设单位,曾祥敏作为学院党委书记和学科带头人,时常勉励自己“十指弹钢琴”,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努力探索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党建融合专业发展的路径,带领团队创先争优。
2017年,曾书记负责创办并带团队运维“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持续六年发布主流价值内容,入选中宣部首批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5次获得“十佳”和“优秀”原创内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项目组致信表扬,将“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官微建设为了校园文化高地、舆论高地、思想高地。
从2020年起,曾书记率领教师团队开设并连续三年主讲“习近平新闻工作论述研究”研究生课程,引领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被教育部评为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我们探索课程、作品、实践、项目和活动思政等多种模式,寓思政教育于教学和培养日常。”曾书记说道。
任党委书记期间,曾祥敏带领电视学院党委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带领电视学院被评为“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开展“有组织的实践” 打造全媒思政
电视学院党委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发展方针,探索党建引领,党建、思政、专业相融合的路径。曾书记提到:“要注重发挥学院党委在视听传播和媒体融合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全媒体特色的‘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一体化推进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
曾书记在录制高校党组织师范微党课现场
“学生们在指导下完成的高水平实践作品,不再只是‘演练’‘练习’‘作业’,而是直接可以成为新闻媒体发表刊播、推送的高水平作品。”曾书记说。在电视学院党委领导下,2021年,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红色文物青年说”“百年先锋”“信仰:我的入党故事”“红色云展厅”——“四个一百”融媒体项目,致敬党的百年华诞。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创作中,是电视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经验。
曾书记还连续三年参与筹划组织、导读“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惠及我国719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院校并实现“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被誉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最有水平的专业大课、最有实践力和穿透力的中国金课”。
争做“行之实者” 站稳尽责立场
自担任电视学院党委书记以来,曾祥敏勤奋工作,发挥“老黄牛”精神,矢志不渝教书育人。作为高校教师,曾老师在给学生批改论文时,每篇论文都会至少看三遍,不仅帮助学生把握思路和理论方向,还会指出语病、标点等细节问题;在忙碌党建和行政工作的同时,还坚持每周为自己的研究生们上导师课。
曾老师在给研究生上导师课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曾书记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时刻注重将教学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加强国际传播建设的战略任务,曾祥敏带头搭建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电视学院工作以来,曾书记凭着对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始终走在前头,干在实处。2017年,曾祥敏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锋,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在受到师生的敬重和赞誉的同时,曾祥敏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秦瑜明:教书育人 启智润心
2023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揭晓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结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秦瑜明教授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
知行合一 师生通力攻关
作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瑜明觉得国重实验室不仅是媒体融合的实验室,更是师生团队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实验室。
秦老师在给项目团队开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力合作、共克难关对秦老师来说是一种常态,对电视学院的老师更是一种常态。也正因为这些常态,一款款高品质的融媒体产品才能被师生制作出来,受到社会认可。“加强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打通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秦老师这样说。
在加强传统新闻采编教育的同时,秦老师和团队也在视听创作实践中推出了更多融合形态的媒体产品。红色文化创新传播项目、二十四节气融视频、“鲜花献英烈”小程序等都是秦老师和师生团队积极实践的结果。多种类型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并获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等数十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实践当中,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同向同行。
传道解惑 把“可能性变成可能”
在视听传播领域任教多年,秦老师始终认为,在日常教学和项目实践中,老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和研究。他致力于增强课堂体验感,推动专业教学智能发展,目标是激发学生灵感、点燃学生热情。“这就跟捅破窗户纸似的,学生自己一下就明白了。这层窗户纸一定不是由我来捅破的,我只是去引导。”
“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点燃’的关系。”这么多年来,秦瑜明始终认为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他教给了学生很多,也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无限可能性。对他来说,学生阶段就是一切皆有可能,而帮助学生们把“可能性变成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秦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日常教学和项目实践中,秦老师会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会创作和学习中的收获和喜悦,因材施教,激发潜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发地参与学习和研究。
与时俱进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秦老师以混合式实践实验教学为理念,推动专业教学智能发展,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H5、AR、MR等新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融合媒体教学平台,推行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实现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跨媒介形态与传播介质的融媒体教学生态重组。
秦老师在工作中
秦老师以课程思政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跨专业融合为特色,适应媒介深度融合环境,结合学院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媒体融合素养。他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和内容创意能力,又积极引导学生对实践进行理论提升,进一步加强前沿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育人目标上,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以公益服务推动专业教学的内容形态创新。秦老师和电视学院师生团队为视障人群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推广至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盲协、盲校及高校图书馆,超过300万视障人士受益,项目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通过将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实践实验教学成果服务国家发展。
秦老师和团队在“互联网+”颁奖现场
(编辑:2020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吴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