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传媒大学《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交互作品获评“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创新案例”,这是继“2022年度技术赋能‘新闻+’推荐案例”后该作品再度获得行业肯定。
2月17日,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现场公布了中国出版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及数字创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推优及入围名单。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发的融媒体交互作品《鲜花献英烈》被授予“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创新案例”奖。本届论坛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重点活动,以“探索数字出版新型业态,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主要探讨数字经济、元宇宙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孙竞舟老师代表团队上台领奖
值得一提的是,《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交互作品是所有入选案例中唯一一个由高校师生团队设计并制作的新闻产品。去年9月,该作品就被报送至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在全国102项报送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2年度技术赋能“新闻+”推荐案例。
2021年清明节期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联合光明日报社推出《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产品,以云上献花的形式祭奠革命英烈,产品上线仅一天,献花量已接近135万次。2022年清明节,经过团队升级改良的产品上线人民日报新媒体,并再次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鲜花献英烈》是电视学院实践创新团队自主策划、研发的一款适配移动端传播的融媒体新闻产品,也是电视学院发挥融媒专长守正创新,继承红色基因,传承英烈精神的生动实践。
鲜花献英烈,传承红色基因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述英雄故事、缅怀先烈、讴歌英雄。正值2022年清明时节,为缅怀先烈业绩、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推出《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交互产品。产品制作完成后于4月4日19:30正式上线人民日报新媒体客户端,30分钟阅读量即达到10万+,献花量超过15万,截至4月6日清明节假期结束,献花量达到289万,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鲜花献英烈》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让读者跟随“少先队员”的足迹以沉浸化的方式一起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征程。与此同时,产品设置了云上献花环节,读者每向英烈献上一捧献花,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英烈的金句,从而实现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深度有机融合。
读者向英烈献花,页面自动生成金句
与学院以往的实践创新项目不同,《鲜花献英烈》是一款多领域、多技术的融合创新交互作品。在视觉呈现上,作品引入“场景化”设计理念,采用了大量的场景建构、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了开屏页、叙事页、致敬页、海报页四个主要场景;在程序开发上,应用了HTML、CSS、JavaScript、JQuery、AJAX6 、C#、LINQ to SQL等计算机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读写和个性海报生成等交互效果,用技术赋能红色场景打造。
“追思悼念重于心而不拘于形”,参与者通过云上献花的形式祭扫英烈,不仅践行了绿色、文明、安全的祭扫新风尚,更表达了对英烈的崇敬与缅怀、对同气连枝民族情感的共鸣,体现出大家爱党敬党、对百年党史的认同。
“在《鲜花献英烈》的编创过程中,创作团队总结出了‘时空交织’和‘双向奔赴’的编创理念。”编创团队成员、电视学院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曹航宇介绍。
内容产品化,赋能品牌建设
自2021年清明节起,电视学院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新媒体,连续两年推出《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交互产品。产品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实现了用户献花量从136万到289万的传播力飞跃。产品的升级迭代,体现的是电视学院师生对融合创新技术的探索运用,也蕴含着“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产品化、品牌化思维。
“《鲜花献英烈》项目是一个具有时间延续性和技术拓展性的产品。”编创团队负责人、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教授指出两代产品在技术创新上的变化,“我们在2021年已推出的1.0版,主要使用了web2.0技术、3D建模技术,2022年的2.0版我们主要探索了单点触摸交互、沉浸式音视频表达、并行计算等技术。项目两个版本均获得软件著作权,明年推出的3.0版将主要探索基于WebGL2.0的混合现实技术应用。”
编创团队灵活运用3D建模等技术
在内容层面,“两个版本的《鲜花献英烈》都采用了多媒介的视听符号以及增强用户参与的互动设置,在主旨和立意上保持了一脉相承之处。”不同的是,《鲜花献英烈》2.0版本加强了读者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曹航宇同学介绍道:“献花页面设置了隐藏彩蛋,随机触发将会出现长征5B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及和平鸽飞过蓝天两种不同设计,九种基础款及两种隐藏款献花的动效设置对应十一种“海报页”,给予用户个性化选择,通过新鲜感和惊喜感提升用户黏性,提高产品的传播力。”
“我们不只是完成一个作品,而是要发布一个产品。”编创团队成员、电视学院教师孙竞舟表示,“完成作品只是产品最基本的目标,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更多的用户稳定地使用《鲜花献英烈》。从作品到产品的过程中,团队更加注重用户思维,提升产品品质,通过技术加持保障信息安全和系统稳定性。”
以《鲜花献英烈》为代表的电视学院融媒体产品紧扣社会热点、拓展内容话题、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并通过与学校、学院新媒体平台,官方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实现文化产品的跨群层传播,助力电视学院实践创新团队融媒体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我们希望2023年能升级开发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融合出版爆款产品,通过融合出版交互产品的不断升级,更好地为时代精神赋能,推动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秦瑜明教授对项目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专业思政,为国育才
文化数字化方兴未艾,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愈发重要。电视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于2022年开设,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最年轻的专业之一,立足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秉承中国文化基因,涵纳现代出版学技术前沿与创新理念,高度契合互联网时代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专业人才诉求,着力培养融合传播领域复合型、全媒型的实践后备人才。
在理论建设上,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和传播建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工作,于2022年7月16日承办首届“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研讨会,与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一道,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电视学院发挥融媒专长守正创新,积极投身数字传播实践,开创各类数字传播实践项目。本次《鲜花献英烈》融媒体产品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传承红色基因,以高互动性、高参与度、高体验感的理念打造新型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教育和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提供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融媒体实践教学方案。
电视学院师生积极投身数字传播实践
近年来,电视学院在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加强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融合出版实践硕果累累。如《十年百变》系列融视频项目用现代视听语言,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环保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成就;《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项目展现中国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文化名片;《每日一福》系列融视频项目覆盖一年365天,将日历、节气、祝福语等样态与各地特色物候、人文习俗相结合,在传递温暖祝福的同时,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融视频项目以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建造起一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博物馆。“坚持文化为经,注重媒介为纬”,电视学院师生用数字建造起中华文化的画卷长廊,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肩负起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遵循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指示,立足卓越平台与丰富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传承视听传播专业优势,不断探索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课程思政”,培养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优秀传媒人才。
如今,许许多多电视学子在学习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红色基因的力量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加倍努力,立志成为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时代栋梁。
(编辑:2020级广播电视学 吴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