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出海, 电视学院毕业校友栗思月这样讲述中国故事

时间:2022-12-15浏览:91

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编创《中国道路》党史科普视频,向全球受众讲述中共党史。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道路》第二集《Why is the CPC worthy of trust?》获得了国际传播项目二等奖。

5分钟间,编创团队创新采取“历史画面+动画演示+数据可视化+专家访谈”的内容表达方式,从“看”和“听”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概念”,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系列视频的主创人员栗思月,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5级国新班的毕业生,目前就职于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栗思月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

主创人员2015级国新班栗思月


两条路径:打造优秀国传作品

《中国道路》不同于以往的“你听我说”的单向输出叙事方式,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等环节,都蕴含着主创团队为降低海外受众理解门槛而做出的巧思和设计。为提高作品的国际传播力,主创团队的前期策划集中攻克两个问题。

“在拿到建党百年的选题之后,我们首先对主题做了减法。思考面对着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史零基础的,及一些受扭曲信息影响的海外受众,要传递真实的共产党的形象,需要告诉他们什么?”

基于这个出发点,栗思月和团队成员们借用大数据技术,花费2个月的时间,挖掘海外受众的关切点和高频偏见与误解,确定了“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相信中国共产党”“党为何如此重视对外开放”“党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四个问题,成为《中国道路》四集的核心主题思想。

“为了降低国际受众了解中国党史的理解门槛,我们以中外熟知的‘C位’概念作为《中国道路》系列视频的主线。”

在前期的构思过程中,栗思月与团队选定了4个C——CPC, China, Center stage, Chinese way作为每一集的核心主线,阐释了历史和人民选择C、建设C、走向C、形成C的历史背景与生动实践,帮助外国人对视频中的四个关键词选得对、信得过、放得开、扛得起树立起了全新认识。4个C的选择合理匹配上百年党史的4个时期,以国内外受众共通的“C位”为线索,穿针引线,将百年党史娓娓道来。

技术引航,聚焦关切,找寻共识符号,创新内容表达,《中国道路》成为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优秀作品。后期的内容运营传播过程中,策划团队打通海内外多平台传播渠道,构建立体传播格局,触达了1亿用户,评论正向率高达77%,收获了大批海外网友的点赞。海外网友观看后纷纷表示,“时间会证明中国是正确的”“我为中国共产党打满分”。

  

七年笃行:实现国际传播梦想

“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情”,学生时期的栗思月便体悟到国际传播的价值与意义。栗思月是电视学院2011级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2015年考研到广播电视专业,通过入学前考试转入国新班,2018年通过校招成为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海外社交媒体编辑。在电视学院学习的7年时间里,栗思月一步一步靠近国际传播的梦想。

青葱校园时光

栗思月对于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笃定,来自于本科毕业后的一次访学经历。在巴黎记者高等学院访学的过程中,栗思月和同学们采访了许多驻外记者和高级编辑,她第一次靠近并了解到“驻外记者”这一职业,也看到了中西方对于“中国”的理解差异。“这种差异让我找到前进的动力,我很迫切地想要把我们的故事及时、真实地传达给不了解中国的受众,这也成为我选择专业和工作的初衷。”电视学院的访学项目,让栗思月在心中种下待萌发的新苗,国新班3年的沃土孕育其破土、生长。

在国新班深入田垄的国情教育实践中,栗思月建立起对于记者“四力”最初的理解。作为国新班副班长,栗思月配合央媒老师们,组织同学进行了河南兰考国情教育实践。

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栗思月和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祖国大地上的社情民情。他们通过文字采访、视频采访的形式,讲述着兰考脱贫人物的典型故事,原汁原味地感受中国国情。也在这次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栗思月完成了她践行记者“四力”的第一课。“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停下来好好思考,用生动的方式报道出来,兰考的经历给了我对于四力的最初理解,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国传人。”

7年笃行,栗思月实现了最初的梦想,走入工作岗位后,她依旧与学院保持着联系。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启动“行走中国”项目,栗思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推进“行走中国”融视频在中国日报新媒体平台联合发布。

几年时间里,栗思月与电视学院的关系,实现了从教学培养到合作校友的关系转变,对此她认为:“电视学院7年的培养让我有机会从事喜欢的工作,我的导师胡芳老师也在职业规划和生活中无私地给予我指导与帮助。我非常感谢在学院的日子,所以工作后希望可以帮助母校的产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行走中国’让我有了这个机会,我激动且感恩……”

激动感恩温暖


三种状态:成为复合型国传人才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道路》献礼建党百年、二十大《超级工程》系列报道,APEC曼谷峰会报道……栗思月在重大活动中采写报道,在亲身实践中讲述中国故事。她也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保持学习、思考、实践的3个状态。

“现在的国际传播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提笔可以写,对镜可以讲,扛起相机可以拍,坐下可以编辑剪辑。同时做到四点其实很难,所以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短板。师弟师妹们不要停止行走与吸收,要用好学生时代做好国际传播的技能积累,完整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链条。”

(编辑:2020级广播电视学 吴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