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远方的家》获得第32届中新奖新闻摄影奖项的二等奖。作品在工人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同步推出,点击量从上万到数十万不等,并被澎湃、北京日报、《人民摄影》报、新浪网、搜狐网等转载,影响广泛。这篇新闻摄影报道的主创之一吴凡,正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2级国新班的毕业生,目前就职于工人日报新闻摄影部。
校友吴凡拍摄西安全运会
2021年的冬天,13个相隔两地的家庭收到了一份“跨越时空”的全家福,而这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工人日报的四名摄影记者策划的一期有关春节的新闻摄影报道《我和我远方的家》。
《我和我远方的家》作品开篇介绍
用吴凡的话说,“我和我远方的家”这个选题是他翻阅各大媒体平台有关春节的报道,偶然间想出来的。半个月的时间里,选题的呈现形式从最初设想的“隔空”合影,逐渐变成——搭建一块幕布,让相隔千里的一家人通过幕布投影,在“工作岗位”和“远方的家”的双重空间里,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合影。
在吴凡看来,这场策划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幕布前的被摄者们脱离现实回到了“远方的家”,幕布背后则是被摄者的工作环境,这样的空间重塑既营造出团圆的“在场”,又让被摄者的家人们看到他们实际工作的环境,“很多离乡工作的人群,他们的家人很想了解他们的工作。所以我们选择了环境肖像这一新闻摄影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在空间和情感上的纪实意义。”
《我和我远方的家》作品之一:北海公园
《我和我远方的家》拍摄的初衷是“想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异地过年的家庭拍摄一组具有仪式感的家庭合照,并且亲手送给他们,吴凡希望给被摄者留下一点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同时向更多的基层工作者传递一种信念——他们的工作价值值得被关注和记录。
新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新闻报道的边界也在加速拓展。然而,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毕生坚守的底线。
《我和我远方的家》报送中国新闻奖并在众多的新闻摄影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尽管它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拍摄“决定性瞬间”的新闻摄影,但吴凡所在的团队反复打磨作品的呈现形式,最终以融媒体报道的方式坚守了新闻摄影的“本质真实”。
作品综合地运用了视频采访、延时摄影、逐帧动画等形式,全流程、多角度地记录并还原了拍摄现场。观众得以在视频中聆听被摄者的故事,在延时摄影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拍摄过程,这种融合呈现“不仅成为照片创作的客观印证,提升了纪实感,也大大丰富了作品内容。”
吴凡爬到北京新工体楼顶进行拍摄
作为入行八年的新闻摄影师,吴凡见证了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仪式,也参与过冬奥的赛事报道,他的镜头关照过脱贫攻坚之下忙碌而有序的扶贫车间,也记录着网红经济中快速崛起的主播带货。在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吴凡作为编辑参与了党的二十大报道,通过一篇篇融媒体作品,记录这一庄重的历史时刻,吴凡更感受到主流媒体工作的使命与责任。
吴凡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师弟师妹们,“想要在毕业之后从事新闻摄影相关的工作,多做一些积累,多做一些创作,带着你的作品和对这份工作的理解与思考,或许能拥有更多的工作选择。”
(编辑:2020级广播电视学 吴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