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教学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时间:2022-01-14浏览:335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全国新闻传播类院校仅有两个入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近日,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结果公示,全国共有200个教师团队入选。为推进学科建设、坚守思政教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全国各高校团队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为指导,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我校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探索出了一套创新培养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路径和方法。


一、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师德师风

2018年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作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系列专题片,邀请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资深教授,鲜活地记录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发挥师德典范的传帮带作用。影像在人民视频、腾讯新闻广泛推广。

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发音,团队中的7名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班主任老师发起晨读计划,指导同学们在校园诵读英语,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同时,团队8名教师带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部分同学参与扶贫结对,定点帮扶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并为当地拍摄了地方形象宣传片,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疫情隔离期间,团队推出抗疫日历,并发起忍冬信札真情传递活动,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撰写了193封书信,汇编成《忍冬信札》,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疫情毕业季,团队教师发起毕业寄活动,为无法返京返校的毕业生云打包,整理学生的留校物品打包寄送回家,强信心、暖人心,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


二、创新教育教学,落实三全育人

我校作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5个硕士培养单位之一,全国最先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高校,团队承担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在教育教学上,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由团队教师主讲的媒体融合传播实践”“电视采访报道”“融合新闻学等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高晓虹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编了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

在思想教育上,每年组织国新硕士班赴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国情实践,学生采编的多条新闻被CGTN等中央媒体采用,习近平新闻工作论述研究被评为全国思政示范课程。

此外,团队重视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已有数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先后荣获教育部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北京市优秀先进班集体”“周恩来班等荣誉,在中英双语教学培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团队赴延安、井冈山、贵州、重庆革命老区开展国情教育和新闻实践,深入兰考等地调研国家精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等。在国外组织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党员活动,学习国际新闻报道相关知识。目前,该项目已经专访了20多位我国驻外使领馆参赞、驻外记者或机构负责人,制作了十多部专题片,并举办了两场国新班成果专题汇报会、两次专题摄影展,印制了4本专刊。


三、重视科研创新,引领学科建设

依托国家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团队拥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创新引智基地”“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版署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

以国际传播前沿问题开展引领性学术研究,重视对实践的理论总结与提升,团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结合办学实践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团队注重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学界和业界保持良性互动。自2019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团队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合作完成了三本《北京国际电影节蓝皮书》。

十八大以来,团队已经召开、承办了国际学术会议百余场,并成功申办2022年第六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在国际学术界树立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


四、引导就业创业,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校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创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总决赛金奖1项、银奖2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项、科研成果转化1项。

目前,团队累计有44名国新班同学被派往央媒海外记者站实习,每年有20余名研究生赴海外开展暑期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据统计,约有56%的毕业生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工作,多名毕业生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毕业生陆瑞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秉承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育人理念,引导毕业生充分发挥责任担当。


五、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社会

受中宣部委托,团队承担了以世界大变局与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主题的第二十九届万寿论坛,有来自20个国家的近百名政党和智库代表与中方专家学者同场交流,共同探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

截至当前,团队已承办10中国媒体优秀海外雇员短期访学活动,以及一带一路外国媒体记者来华访学项目等,致力于积极服务我国国际传播战略,让340名学员了解中国、传播中国。

2017光明影院项目成立以来,师生志愿者已经制作400余部无障碍电影,项目走进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将无障碍电影送到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对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点对点覆盖,惠及300多万盲人。团队荣获北京市最美慈善义工榜样团体18项荣誉,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以文化盲道为全球的无障碍信息平权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师生共同创作的国际传播作品——抗疫报告剧《武汉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第一名;发起我们正青春项目,制作并向海外传播反映中国青年风貌的微纪录片。

2021年立春之日开始,团队师生与光明日报联手推出“24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中英文融视频作品,将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六、凝聚团队精神,筑牢共同体意识

团队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力争全面塑造四有好老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精神。目前已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3名,并先后引进了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加入,青年后备力量强劲。

团队一直坚持教学问诊,通过老中青传帮带促进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也会组织互动教学讨论会、慕课建设、教材修订出版研讨会等,提高教学质量。其中,3名青年教师在北京市青教赛中荣获一等奖。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深感民族复兴之大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使命担当的精神。团队将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努力开创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崭新局面。

(编辑: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