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凌波

时间:2020-12-18浏览:15415



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广播电视学系党支部书记,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第九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北京市朝阳区“凤凰人才”,中国传媒大学金核桃人才等。还担任中宣部新闻局智库专家,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视听艺术评论家专委会副主任,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新闻短视频专委会专家顾问,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出版《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等著作和教材多部,在SSCI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马工程配套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二辑)》编写组主要成员。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和网络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


一、主要研究领域

融合新闻学、新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智能技术与媒介理论、互联网与国家治理。

 

二、近年主要获奖

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排名第二),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二等奖,《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1-2022年度优秀青年学人,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人文类一等奖(同时获得“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佳教学回顾奖”),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案,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第四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优秀论文,中国传媒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三),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三、近年主要著作与教材

著作《数字时代的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48月,独著。

著作《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5月,独著。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配套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二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9月,编写组主要成员。

著作《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堂精进课》,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7月,第一作者。

著作《融媒图景:中国新闻传播变革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9月,第三作者。

教材《中外优秀电视节目案例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2月,第二作者。

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2019202020212022年度《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

作为编委会成员参与编写2017201820192020年度《北京市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报告》。


四、近年主要学术论文与发表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如何“破局”:基于新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新闻与写作》,202504)。

《平台心智与数字交往:从TikTok到小红书的网络迁徙及其可能》,《传媒观察》,202506)。

《媒介化交往关系: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青年记者》,202508)。

《媒介化交往:中国社会交往的新特征及其影响》,《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9)。

《建构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根本来源、概念化方法与生命周期》,《中国编辑》,202411)。

《技术突围与数字交往:人工智能背景下精准化国际传播突破方向》,《中国出版》,202410)。

《文化的力量: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精神》,《新闻界》,202408)。

《超越“新闻客观性”:新闻复合主体与新闻知识信任机制重建》,《新闻与写作》,20240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4年第8期全文转载)

《延安时期中共与外国记者交往活动的阶段、机制与观念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2)。

《“媒介-国家能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新闻大学》,202311)。

《现代化自觉与中国新闻学构建——基于20世纪中国新闻学经典文本的学术史考察》,《现代出版》,202304)。

《中国式现代化与媒介发展: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新闻与写作》,202303)。(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板块)

《作为基础资源的大数据:AIGC变革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再认识》,《未来传播》,202303)。

《作为元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中国新闻学元问题的一种基本阐释》,《南京社会科学》,202210)。(《新华文摘》网络版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思想方法与基本路径》,《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114日。(《新华文摘》纸质版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新闻时间研究:基本概念、运作逻辑与制度化结构——兼论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加速”及其异化》,《国际新闻界》,20221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全文转载)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编辑》,202211)。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与理论追求》,《新闻记者》,202205)。

《“实践赋能”视野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2208)。(《新华文摘》纸质版2022年第14期全文转载)

《国际传播中的受众问题:观念转型、制约因素与传播效能提升》,《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03)。(《新华文摘》网络版2022年第23期全文转载)

《现象学新闻研究:从胡塞尔到塔克曼的理论旅行及其未来》,《新闻界》,20228)。

《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831日。

《数字时代如何理解新闻透明性?》,《全球传媒学刊》,20221)。

《“以中国为方法”:新闻学理论范式转换的逻辑、知识与方法论》,《新闻与写作》,202111)。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观念的产生、制度化与历史实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9)。

《区块链新闻:新闻业危机话语下媒介技术的想象与批判》,《中国编辑》,202102)。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面对的复杂国际舆论环境:表现、原因及影响》,《当代世界》,202011)。

《空间隔离与知识流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线上知识传播研究》,《现代出版》,202003)。

《从“一体化”宣传到“混合型”网络传播——以中国共青团政治传播活动变迁为中心的讨论》,《新闻大学》,201911)。(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概念的历史衍变》,《新闻记者》,201902)。

《媒介融合需超越路径依赖:基于媒介制度视角》,《当代传播》,201905)。

《实用主义影响下学理与术业之并重:再论20世纪初中国新闻教育观念》,《现代传播》,201603)。

《草根、公知与网红:中国网络意见领袖二十年变迁阐释》,《当代传播》,201605)。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及其新闻观念:关于19世纪报纸的一种叙述》,《国际新闻界》,201506)。

State and Market: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oretical Remapping of the Broadcast Media Transform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21,VOL.65,NO.5.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Actors, Local Pathways, and Governance Policies for Embedding Media Technologies in Society An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China,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24年会宣读论文。

Study on News Value in Digital Journalism Practice: Selection, 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71 Cases in 2021-2022,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23年会宣读论文。

Is News Still News? Study on News Value Concept in the Internet Era: Based on News Award-Winning Works of China News Award (2006-2018),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20年会宣读论文。

How Chinas Media System Shapes Its Convergence Patterns: Case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Product of Chinas Broadcasting Group,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18年会宣读论文。


五、联系方式

邮箱:tulingbo@c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