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已在四个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即建构区域教学共同体、研讨教学改革路径、组织专业及学术活动、搭建实习实践平台。未来一年,我们将继续推进项目的优势部分,并进一步提高跨校教学、科研的交融,加大学生交流力度。主要计划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方面:
一、探索多元化的资源共享模式
1. 完成专业群教学状况的基础数据调研
经过努力,中国传媒大学已在2013-2014年建立起在京30余所新闻出版类专业群高校的联络信息,邀请各高校来我校参加学生交流、教学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受到首都高校的一致好评。团队认为,2015年的首要任务即针对专业群院校,进行教学状况的基础数据调研。因为专业群院校各有特色,目前各自现状怎样,实践教育情况如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目的在于协助市教委有的放矢的对专业群提供支持,抑或作出决策。
2. 完善学生专业交流的共享平台
新闻出版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实践动手能力,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的品牌学生活动“全国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半夏的纪念” 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节、“光影行止摄影展及摄影比赛”、,打造一个北京新闻出版类专业学生的创作与交流平台。依托品牌学生活动,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新闻摄影比赛与巡展,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创作的交流与平台。同时,借助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邀请专业群院校学生参加法国FIPA电影节和德国波茨坦电影节等国际赛事。
3. 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交流会
为将校际教学交流常规化,加强新闻出版类专业建设,探索符合新闻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好方法、好模式,我校将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坊,从各高校中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工作坊,邀请高校院长、系主任,业界、学界专家学者为教师授课,并进行讨论交流,提升新闻出版类专业教师的业务能
力与水平。
二、优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探索互动课程模式、向专业群开放互动课/教室
建设互动实验室,集合教学团队集体力量,将摄影构图课程和新媒体出版课程打造成为全新的互动实验课。在课程的探索过程中,力图实现以讲授为主变为以读书为主,以老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实验室将兼顾老师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展示创新内容。要让互动实验室对北京市的其他新闻出版类学校具有推广价值。同时,在春季、秋季、夏季学期的某个适当阶段,向北京市其他新闻出版院校师生开放。
2. 建设实验示范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想逛专业历史悠久,多年来向传媒一线输送大量优质传媒人才。建设、完善照明实验室、电视演播室和互动实验室,对于先进行业观念的引入、专业化教学建设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建立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亦可为教师教学方式的交流提供研讨的平台。有利于更加“专业”的专业群建设更有助于培养出卓越的专业人才。
3. 建立教学试验的资源共享点
将在夏季学期向专业群院校开放摄影照明实验课,在各校择优邀请学生参加课程训练,实现专业实践资源的共享。同时,完成初期尝试后,分步骤将电视演播室和互动实验室的实验室资源开放、鼓励联合授课、联合创作。
三、建立产学研互动的专业化体系
1. 分享新闻传播类优秀教学作品
2014年底,我们利用自身资源向各校赠送书籍和光盘视听资料。从2015年开始,将继续推动新闻传播类优秀教学作品的资源共享,将新闻传播前沿著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赠送给北京卓越新闻人才高校联盟单位,以提升目标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使北京新闻传播高校与我国最高的新闻传播教学、科研水平及世界一流教学、科研水平接轨。
2. 创新“媒介前沿”系列讲座
设计一门讲座课,以“拼盘”的形式搭建“媒介前沿”的讲座班底。在贯穿全年的讲座课程中,计划邀请三分之一文史哲名家,三分之一新闻传播学者,三分之一传媒领军人物。系列讲座不仅向中国传媒大学全校师生开放,亦将讲座信息向卓越新闻人才高校共享,欢迎相关高校师生参加。时机成熟时,探索在北京各新闻传播高校轮流进行“媒介前沿”讲座的模式,以期将该门讲座课程打造成为“名牌”讲座,将其示范意义推广至全市乃至全国。
3. 推动教学改革研究及横纵向科研上的校际合作
一方面,继续加强教学研究,拟举办1-2次专业群建设专题研讨会,同时加大院校间的日常互访。另一方面,举办一系列新闻传播及出版领域的学术会议,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的传统学术会议“中国时政报道论坛”、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会议、一年一度的“两岸三地”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等。旨在不同层面上,推动教学改革研究及横纵向科研上的校际合作,从而提升北京新闻出版院系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 启动各院校优势领域的优秀案例库
率先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秀案例库建设,分层次收集优秀案例。包括每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其他国际新闻、影视、出版赛事的优秀作品。采用查找、录制、购买的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进行整合、归类。在完成基础资料的整理后,探索共享模式,向北京市新闻传播高校师生进行开放,供教师和学生观摩。同事搜集优秀案例的“名师点评”,提供一套完整的查找、分析、点评模式,为型塑新闻传播人才的主流价值作出贡献。
网页编辑:岂頔-2014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