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丨李昉:行走的电视学院团学工作指南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19-01-21    浏览量:811

      推开电视学院113办公室的门,办公桌后常坐着一个在电脑前工作的男子:

一张娃娃脸,却神色严峻,看起来有些“生人勿近”;说起话来语气温和,却时不时冒出一句耿直的“惊人之语”。他就是电视学院2016级的辅导员李昉。

      看看李昉的履历,就能发现他与电视学院结缘之深——

2007年,考入电视学院2007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

2011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生;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成为电视学院的一名辅导员。

      当时电视学院希望能找到一个本科硕士都在学院就读,对学院情况比较了解的男性辅导员,而李昉恰好又是一个“梦想当老师的人”。最终能够通过层层筛选,以辅导员的身份开启在电视学院的新旅程,李昉坦言:“找工作,有时候挺讲究机遇。”

“背锅就背锅了”

      毕业后,刚留在辅导员岗位之初,李昉担任了分团委书记的职务,带领学生团队承办学院活动。

      “我这个岗位有时候挺‘背锅’的。”李昉说。

      由于学生组织的特点,一个经过磨合的团队每年都会因毕业而各奔东西,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的李昉总会感到有些失落——接手一个全新的团队,一切的“弯路”都要重新走过。

      为了提高效率,他尝试过整理工作手册,尝试过邀请上届学生举办培训,但总是避免不了相似错误的重复,他不得不承认:有些“弯路”还是非走不可。“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他调侃道。

      而走过的“弯路”中,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十一届半夏宣传MV的拍摄工作。当时,李昉把这项工作交给了2013级的一个学生团队。在他看来,这个团队态度和热情俱备,只是少些经验。整个团队几天连夜赶工,完成了一版作品。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成品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欠考虑,和预想效果大相径庭,“根本不能用”。

      “我能怎么办呢?把他们骂一顿?或者我自己拍?这都对工作的实际完成毫无意义。”仔细权衡后,李昉告诉同学们:既然知道问题在何处,就再重新拍一遍,钱的问题他来解决。

      “拉赞助也好,找学校再申请也好,无非是程序上麻烦一点,或者我挨顿说的事。”在他的支持下,团队又拍出了新的一版,而这次的效果出奇地理想。

      成功拍出半夏宣传视频后,这个学生团队“沉迷上了做片子”。从拍摄学院宣传片、学校航拍视频,到后来自己成立工作室,凭借自己的作品拿到各种奖项、参加各种电影节。甚至有成员因为作品获奖而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成立公司,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拿到创业资金支持,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现在拍网剧、拍广告,有能力养活自己和整个团队……

      说起学生的成就,李昉一一细数,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这一切就始于当时为大家背的这个‘锅’嘛。如果当时直接换人,那他们的‘影像梦想’可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在李昉看来,学校是一个“试错”的好地方。有时,明知道把一项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可能会出现纰漏,他还是愿意放手让同学们去体验、尝试——只要同学们能经历这个过程、收获一些经验。

      2015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的常婉祎曾经任电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和昉哥共事。一次家年华晚会的筹备中,她忘记控制晚会节目时长,涉及到了超时后报告厅停电等问题。“我当时直接就懵了。昉哥知道后很严肃地说我考虑不周,但最后还是嘱咐我,有什么问题,马上给他打电话,由他来协调。”最后晚会得以顺利进行,常婉祎很感激昉哥为她背下的这口“锅”。

      在电视学院十一年,从学生到辅导员,李昉明白,学院愿意为同学们创造各种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不会无限制地容错,而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就担当一个沟通与协调的角色。他也慢慢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不是任务本身,而是让同学们通过完成任务得到成长。

      “对大家有帮助,那我‘背锅就背锅了’。”李昉最后概括道。

“我是个极其坦诚的人”

      提起李昉,学院里很多同学的第一印象都是“严肃”“有点凶”。

      对于这些评价,李昉说自己“并不在意”:“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任何一个老师往办公室一呆,不和你主动交流,你是不是就觉得他挺凶的?”

      他又忍不住补充:“……我只是不够热情、没‘这根弦’,如果你主动来找我聊,就会发现我是个极其坦诚的人。”

      作为辅导员,李昉要处理的工作很庞杂。从自主招生、征兵军训、助学补助、心理教育,毕业生就业等专项工作,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包括教务、查课、巡查寝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切和学生有关的工作,都是辅导员来办。”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总会表现出无限的耐心,为大家排忧解难。而与之相对,在与学生干部的相处中,李昉则承认“发飙是常有的事”。

      他把自己带领分团委或学生会开展活动的工作,形象地戏称为当“幼儿园园长”——因为很多事情要从头教起。面对学生干部们的错误和纰漏,他常会“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

      “如果你做得不好,我会给你‘甩脸’,会告诉你‘这个事情我生气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李昉觉得,学生干部既然主动为同学们服务,就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小朋友不骂不是自己人嘛!”

      话虽如此,李昉却很少对谁真正“动怒”。提起自己的“小朋友”们,他言语间最多的还是由衷的赞赏。2013年毕业后成为辅导员到现在,他一直很喜欢电视学院的学生工作氛围:“我面对的都是主动来工作的人,大家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我给一个示意,大家就能马上‘get’到我的点,也知道怎么改进。” 

      他眨眨眼,又补充:“但是嘛,学生和老师之间保持一点‘敬畏之心’,有时候更利于开展工作。对吧,太熟了有时候工作不好开展。”

      2018年暑假“小学期”时,李昉老师组建了新一届电视学院官方网站维护团队,目前这一工作主要由“电视人”新闻中心负责。“电视人”的总统筹,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的唐美璇说:“和昉哥一起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会真正为学生考虑。”在解决网站技术问题时,李昉不仅一遍遍联系计算机技术中心,还和她一起写申请;即便哪里做得不对,他也只是直言不讳地点出问题。“他一般都是温柔地‘怼’。”

      2013级的李昊凯是李昉带过的第一届学生,他还记得军训的时候,这个大自己六岁的辅导员“师哥”对大家格外亲切。不仅很快就叫上了全年级一百多人的名字,还常常和大家聊天、谈话,甚至还在男生宿舍下对学生们“深情告白”,说喜欢教师行业、喜欢自己的学生,“感觉就是一个师哥的样子,完全没有代沟。”

      入职六年,从“师哥”到“幼儿园园长”,李昉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探索着与“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今年六月,李昉带的第一个班级2014级电视摄影迎来了毕业季。他在朋友圈转发了同学们的毕业作品和毕业班鉴,不忘配上文案隔空 “示爱”:“……想好的话都说不出来,就是爱!”

半夏是“事业”

      李昉的朋友圈里,记录着关于学院活动的一条条动态。从近期深圳“CSFF新媒体短片节”的合作筹办,到一个月前新西兰、西班牙的电影节邀约……我们能借此一览“半夏”、“一分钟”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

      刚入职时,由于学生时期参与校级组织更多,李昉对于学院的活动并不熟悉。刚上任就面对筹办“半夏的纪念”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的任务,他有些手足无措。他回忆:“当年的‘半夏’没有学院这么大规模的支持,再加上面对的还是不熟悉的团队。遵循什么样的步骤、重点去落实什么样的事情……我真的什么也不懂。”

      但一项工作交到李昉手上,他就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打理。

      “(半夏)既然交给我负责,我就开始对它感兴趣。再加上我研究生学的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办影像展这种事也符合我的专业。”李昉自己也乐于借半夏的机会,看一些院线看不到的优秀影像作品。

      初步熟悉情况后,李昉开始为“半夏”的发展、创新投入更多的心思。为了借鉴先进经验,李昉带同学们亲自体验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电影节,还帮助同学向这些电影节提交作品,让大家有更多机会获奖,增长知识。开拓眼界。

      除此之外他还认识到:晚会并不是“半夏”最重要的部分,展映才是——这个活动是给那些真正喜欢创作影像、喜欢欣赏影像的年轻人看的,观众和导演的体验最重要,而所有活动都应该基于这个认知开展。

      2018年的这个夏天,第十六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刚刚落下帷幕。总共征集影片668部,入围124部,提名28部,这届“半夏”覆盖了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六百所高校;百校联展环节,志愿者们的足迹更是踏遍了全国101所高校,将影像的力量带给了更多热爱它的人。

      李昉刚接手时的“半夏”,主要以征片、评审和晚会三个部分为主。而一路走来,影片质量不断提高,活动形式逐渐丰富,传播影响不断扩大……“半夏”在飞速成长。

      提起“半夏”的发展和变化,李昉有些自豪:“我就是喜欢琢磨。每年我都会想着往里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去寻求一些创新和亮点。”

      6月8日的晚会上,与李昉并肩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半夏筹备组同学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的工作牌上,印着大大的“爸爸”两个字,让他忍俊不禁——作为晚会的总统筹,“半夏”是他看重的“事业”,不也正像一个他精心养育的“孩子”吗。

“花样美昉”

      2013年研究生毕业,李昉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虽然辅导员工作繁多庞杂,他的生活却远不止办公桌旁和展映现场。

      篮球是李昉一直坚持的爱好。“每周三下午有时间就去打篮球。”他不仅自己爱打球,还经常约自己班级的同学一起打。今年夏天,在14电摄临近毕业之际,李昉为他们和“亲师弟”17电编安排了一场友谊赛,作为两个班共同的班主任,李昉还亲自上了场。

      11月中旬刚刚举行的“电新杯篮球赛”,同学们按照专业跨年级组队。作为“07电编”的师哥,李昉还充当了“电编网媒联队”的外援,出现在了与“广电编版联队”对阵的赛场上。上场前,李昉对着广电编版的同学们开玩笑:“一会儿看谁敢碰我。”让同学们戏称李昉老师为“行走的BUG”,是电编联队的“核武器”。

      不过,再怎么借着辅导员身份“放狠话”,真正上场打球,李昉照样和自己的学生们“打成一片”激烈拼抢。虽然最后“电编网媒联队”遗憾告负,在赛后合照里,李昉和同学们却依然并肩笑得开心。

      对于李昉来说,篮球不仅是运动,更是联系自己与同学的纽带。师生之间深厚情谊的建立不仅仅是在球场上,更在家里的厨房中。

      “我特别爱做饭,以前不忙的时候还经常叫学生到家里吃饭。”14级电摄班的同学经常以宿舍为单位到李昉家中见识昉哥的厨艺。李昉表示,搬家后这项活动比较难以开展,因为家住得离学校远了,不方便安排。尽管如此,昉哥仍希望能请同学尝尝自己的手艺。

      “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时常觉得自己吃不好,所以有人做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他还透露,自己和妻子都喜欢厨艺,两个人常常下班后一起动手在家做饭,算是大城市年轻人里比较少见的,“主要是自己做饭也比较合胃口”。

与李昉相熟的同学都知道,一条名叫“包子”的小狗是他的“心头好”。这条狗是昉哥研究生毕业那年养的,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年头了;2013级的毕业生李昊凯透露:李昉曾经的微信名就叫“包子爸爸不认路”。

      提起这条小狗,李昉直呼“后悔”:“每天都得遛,有时候就有点烦它……年轻的时候真傻,喜欢个毛线的狗。”嘴上这么说着,这条小狗却牢牢占据着他朋友圈的封面,也是他朋友圈动态里除工作相关外出镜率最高的“熟面孔”。

      在现任分团委副书记陶翕然眼中,李昉老师很关注大家的学习生活——尤其表现在“紧跟同学们的热点”上。今年,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席卷全国,李昉不仅有自己的“pick”——“全村的希望”杨超越,更是在6月23日“最终成团”的总决赛去到了节目录制现场。 那天晚上,他拉了一个微信群,和守在屏幕前看直播的同学们讨论现场情况,一起屏息等待11名少女偶像的诞生。

      “作为‘哥’,对学生比较亲切;作为‘李昉老师’,又总能在对外工作里给我们撑腰……这个喜欢超越妹妹的谜样男子就是‘花样美昉’了。”陶翕然这样总结道。

      眼下,李昉正组织和2016级的每一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他翻着手边厚厚一摞的学生信息统计表——这是个“大工程”。他想通过15分钟的单独聊天,了解每一位同学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听听大家的规划,也收集他们对学院的建议。

      在电视学院的六年学生生涯,让李昉更了解这个环境,也总有更多经验、心得与同学们分享。比如 “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平衡, 对“综合大学”与“专业学科”的审视,甚至谈到择偶观的正确形成……然而,不论是当班主任还是辅导员,他都很少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期许,在他看来“独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自身和社会的责任感”,才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


                                                    编辑人:19级广播电视学陈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