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耐心”——雄安新区建设见闻

来源:电视学院    发布时间:2018-07-07    浏览量:1290

千年大计、国家战略,201741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重大历史战略抉择。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20172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4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的重大实践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全力打造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之城。

2018625日到626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的科研创新团队一行9人前往河北雄安新区进行调研,为雄安全纪录项目做前期采访和选题策划,同时还拍摄了包含航拍的大量素材。

调研第一天,团队驾车来到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民中心)。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河北省雄安新区的行政机构,位于雄安新区容城东部小白塔及马庄村界内,总建筑面积9.96万平米。这是雄安新区的先行项目,也堪称是中国未来城市样板。在这里,可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业务,提供气象、海关、国家安全、地震、税务等垂直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并提供电力、通信、邮政等公共服务咨询。

2018428日开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园区宣布禁止燃油车驶入。前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前,先要转乘电动摆渡车。调研团队将车停到停车场后,乘坐接驳大巴车前往市民中心。

电动摆渡车

作为雄安新区第一个全面禁止燃油车的园区,市民中心只对电动车开放,配备了大量的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摆渡车,园区内设有200个充电桩,停车场还设有无感停车,市民通过手机上的程序即可用车,偌大的停车场通常只需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岗,实现了真正的智能化。

充电桩

此外,雄安新区还将在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百度公司已经在雄安新区正式开展道路测试。在雄安新区的市民中心我们还看见一个个无人驾驶停靠站。

无人驾驶停靠站

        雄安新区市民中心许多大楼都是由集装箱如搭积木般拼装搭建而成。

雄安市民活动中心

这是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技术。这些建筑的墙体都采用了环保材料,并且是可以反复拆卸的,这种可拆卸、可生长、可重复利用的特点,使得今后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因为拆墙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体现了真正的环保理念。而且建造速度快,节约劳动力并能够提高建造质量。


新材料,新技术

调研团队还现场体验了市民中心的智能酒店,这个酒店可以做到无人值守。顾客只需通过自己的身份证以及脸部识别便可办理入住。进入自己的房间时顾客还可以刷脸开门,极大增加了便利性。酒店内部装修温馨而又实用,体现了科技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智能人脸识别门检,安全升级


走进雄安市民中心的服务大厅,清凉舒适。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大厅是没有使用空调的。

其实,在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师们便在办公大厅采用了自然通风的技术,以及智能可调外遮阳技术,并利用内部管道的循环设计,使得服务大厅虽未安装空调,也能给每一位来这里的市民清凉之感。

服务大厅内部环境

整个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除了体现绿色、智慧等理念外,还参照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轴线布局,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的第一个成规模大型建筑群,这里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相信市民中心的创新实践会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许许多多有益借鉴。

企驻地办公室

在容城县奥威路街道两侧,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国企、央企和民企几十家驻地办公室,因此这条街被当地人称为央企一条街。这些企业是目前雄安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个不起眼的小饭馆旁边、一个小卖部的上面、普通民房的里面,随处可见大型的国有企业,这种场景成为雄安的一个特点。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许多大型的企业纷纷前来雄安设立办事处,支持雄安的建设,领域涵盖建筑、电力、服务等,在雄安建设起步阶段,这些企业的办公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发挥各自所长,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雄安新区之,最根本的是城市发展理念之新、发展路径之新。察而后谋,谋而后动,雄安新区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优化顶层设计的试验田。

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两大央媒的支持下,雄安新区建立了中国雄安官网人民雄安网等网站,以及雄安天下客户端,初步搭建起了向全世界传递雄安声音的信息渠道。

让世界倾听雄安的声音

中国雄安官网由新华社运营,自上线之日起,就成为了解雄安新区所有信息的互联网主渠道、新区政务最权威的发布主平台、向全世界呈现新区发展新理念、新面貌的主窗口。成为向世界讲述雄安故事的四媒合一新平台,肩负起为时代留存、为雄安加载的新职责。

中国雄安官网主页

中国雄安官网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构建全媒体、多终端、众平台、多语种的传播矩阵。网站下设千年大计、雄安新闻、雄安政务、大美雄安、雄安未来等版块,布局清晰、重点突出、衔接流畅。

调研团队来到新华社雄安分社的楼下,注意到了两辆无人机导航直播车。这种无人直播车能够为无人机新闻采编播一体化融合报道提供高科技平台,能使新华网新闻无人机队在全天候、多地形、全媒体的新闻航拍以及内容产品制作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

随时出发,带你看雄安


媒体中心传播格局

2018116日,人民日报社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建的雄安新区文化传媒平台--雄安媒体中心(中央厨房)揭牌运营。雄安天下客户端和人民雄安网也正式上线。

人民雄安网主页

雄安媒体中心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和多元传播。而由人民网建设的人民雄安网兼具内容传播与服务功能,下设要闻”“政策·解读”“直播访谈”“新雄安人”“雄图等多个版块。

崭新的雄安媒体中心

除中文版外,人民雄安网同时推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9个语种版本,并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平台上开设、运营雄安账号,向全球同步推送。微博、微信也同时上线,是雄安新区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权威渠道。

聊聊雄安媒体中心如何工作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主体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拥有12万亩的芦苇和5万亩的荷花。放眼望去,一望无际、苇绿荷红。

泛舟白洋淀

白洋淀素有华北之的比喻,对白洋淀的污染治理也一直没有停滞,而雄安新区的建立更是为白洋淀带来了新一轮治理契机。如今的白洋淀越发美丽,正在成为雄安新区的蓝色担当,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示范。

遥看白洋淀翠意盎然

团队成员们行走在十里长廊之上,放眼望去,芦苇荡在微风下摇曳多姿,荷花绽放,清丽隽秀,湖水清澈见底,锦鳞游泳,野鸭翔集,一派和谐的自然风光。

接天莲叶无穷碧

泛舟湖上,看苇影鸟鸣构成天然的图画;穿梭淀中,忆白洋淀水土哺育英雄的人民;畅想未来,雄安新区远景规划将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白洋淀的独特美丽将持久绽放,继续书写其非凡的履历。

雄安新区成立一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先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在雄安新区探索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

森林保护新理念

千年秀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千年"指的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树本身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一棵树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十年、几百年,但它的子子孙孙却能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期待一片生机勃勃的城市森林

团队成员慕名来到千年秀林,并参观了9号地块。该地块一区总面积约10000亩,涉及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两个乡镇8个村,造林完成后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

鸟瞰秀林

据介绍,雄安新区坚持先造林再造城的理念,在许多项目还没开始着手之前便规划了造林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先造林再造城的理念契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的蓝图,新的生态

展望未来,拥抱绿色雄安

为种好千年秀林,雄安集团组织开发了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在大数据系统中,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树木在出苗圃时登记二维码,即拥有了专属身份证。系统里集成了每棵苗木的树种、规格、产地、种植位置、生长信息、管护情况等,既可以加强过程管理,也便于后期管护。

小树的“身份证”

森林大数据系统对苗木进行全生命过程监控,同时规范造林建设管理,保证造林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在系统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均可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控。

造林远景展望

未来,新区还将依托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向社会公众开放树木的身份信息,通过雄安森林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后即可了解树木的相关信息。大家也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小程序,雄安森林,然后扫描二维码,看一看会有怎样的信息。


和雄安有个约定

要有历史的耐心!调研中听到的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感触颇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雄安新区建设的伟大实践将会体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多个领域的创新,体现出科学性、创新性、可持续性。

雄安一年之后,虽没有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是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已经感受到了雄安新区鲜明的特点、超前的理念以及长远的谋划。如今的雄安新区正在制定更加详细的发展规划,每一步都走的谨慎而仔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用历史的耐心打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从空中视角见证雄安的成长

今后,团队成员还将继续前往雄安新区,团队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融合发展理念,为雄安做全方面的影像纪录。打造成一个学生创作实践的平台,也为雄安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人:19级广播电视学陈涵瑞